垄断性行业垄断性行业- 定义在一个行业中,若由一家企业生产和供应整个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其总成本小于由两家以上企业供应同等数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之和,则意味着该行业在制度上确保垄断的供应是有经济效率的。
理论上称此类行业为自然垄断行业。
[1]在中国,垄断性行业包括石油石化、烟草、电信、电力、武器、铁路、航空、银行等8个行业。
[2]垄断性行业- 行业范围垄断性行业在中国,“垄断性行业”的范围可以分为四组:第一组属于原来号称“自然垄断性”的部门。
其中有的属于“真正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有的属于假的自然垄断性环节,或原本属于“自然垄断性”但现已“变异”了的环节。
这一组中有铁路、民航、电力、电信、邮政等部门或环节。
第二组属于一些专卖专营性的垄断,如烟草行业、盐业。
第三组属于市政公用事业方面的垄断,包括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城市公交道路等。
其中既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如给排水、供气、供热等需要网络输送的部门,具有某些区域垄断的特征,其与第一组“自然垄断性”部门有一定交叉),同时又有市场性,需分类改革。
第四组属于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部门的垄断。
如石油、天然气和其他重要战略性资源(如国有森林资源)的垄断。
此外,还有涉及国家核心技术的军工部门等领域的垄断。
垄断性行业- 分类与规制策略自然垄断的现代观点,按照自然垄断企业的最有效生产规模相对于市场需求规模而言的大小程度,将自然垄断区分为强自然垄断和弱自然垄断。
简单地说,若自然垄断企业在平均生产成本(AC)处于最低时的产出规模大于按最低平均成本定价时的市场需求规模,则称为强自然垄断,若自然垄断企业在AC处于最低时的产出规模不大于按最低平均成本定价时的市场需求规模,则称为弱自然垄断。
将自然垄断分为强弱两种,对采取适当措施规制垄断行业至关重要。
史普博证明,当一行业为强自然垄断时,若无进入壁垒,则政府无须采取任何规制,潜在进入者的进人威胁将迫使垄断企业以毫无利润的“可维持”价格一产量组合来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人,若该行业有进入壁垒,如沉淀成本等,为防止在位企业攫取垄断利润,价格规制是必要的。
当一行业为弱自然垄断时,若该行业无进入壁垒,当且仅当市场价格P=AC=MC时垄断企业有“可维持”的价格一产量组合,此时无须任何规制,进入威胁会迫使垄断企业以边际成本定价,但当MC>AC时,价格和进入的双重规制则是必须的,P=MC的规制价格是为了防止在位者索取垄断高价的可能,进入规制是为防止P=MC>AC产生的利润吸引潜在进入者进人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若该行业存在进入壁垒,则只需价格规制以防在位者的垄断行为。
[1]垄断性行业- 不利表现侵蚀其他行业利润垄断性行业国资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均显示出,垄断性行业的暴利与侵蚀其它行业利润有关,这也使得工业企业的良性发展面临新的担忧。
国资委数据显示,2006年前5个月国有重点企业利润首次达到年内的两位数增长,增长10.1%。
主要行业中,除汽车外,其他最快的5大行业,即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石化和外贸,分别增长56.3%、44.5%、37.8%、29.5%和19.9%,都带有很大的垄断行业色彩。
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暴涨,但另一方面造成其他行业的利润下滑。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指出,当前工业品出厂价与其原材料购进价增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了1000多亿元,绝大多数企业处在微利、亏损的边缘。
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五大行业分享80%以上的新增利润时,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今年上半年经济的新忧。
他在日前举行的国家统计局2006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正处在重要发展阶段,宏观调控正处在关键时刻,目前国民经济喜中有忧。
从微观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两个价格剪刀差拉大,导致企业盈利难和农民增收难。
一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剪刀差拉大造成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二是农产品价格平稳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剪刀差拉大影响农民增收。
而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居高无不与垄断性行业密切相关。
[2]加大贫富差距垄断性行业“垄断行业收入畸高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会非议最大的诱因。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
更应看到,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不光是凭借国家的特殊政策和雄厚资金,更是建立在挤压一般企业应有利润的基础上的,这在相当程度上使其它企业增收不增利,难以加工资。
加上包括垄断行业在内的国企长达13年不上缴利润(直到2007年,国家推出《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国企只上缴税收不上缴红利的时代才成为历史),使国家财富的二次分配也必然有心无力。
[3]腐败高发垄断性行业何以成为腐败的高发区,除一般经济犯罪案件的共同成因外,还有其特殊的土壤和条件。
行业垄断形成的特权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为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
垄断性行业既是行业的行政管理者,又是行业的惟一经营者,特权不可谓不大。
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查处的轰动全国的大要案中,垄断性行业占有较大比例。
[4]垄断性行业- 改革难点要扎实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平均分配。
垄断性行业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的2-3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为5-10倍。
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并非竞争力和人力资本差异的体现,而主要是垄断行业获取了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收益。
垄断格局不打破,这种收入分配的格局必然存在。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
“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扩大准入。
”温家宝说,凡是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
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隔6年再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表明2010年中国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会有新的突破,教育、医疗、卫生、基建、公用事业等垄断领域会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
与此同时,通过提高垄断行业利润上缴国家的比例,使得其行业从业人员收入维持在高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合理比例之上。
[3]行业调控成新的难题尽管垄断性行业对其他大部分工业企业的利润有所影响,但是行业调控仍然是一个难题。
目前,反垄断法尚处于讨论之中,如何定义垄断是一个问题。
同时,到底如何监控企业的成本,哪些是正常收入,哪些是依靠垄断获取的暴利,也存在一个技术难题。
国家发改委分别征询过国家统计局以及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人士的意见,目前对行业监管的难题尚没有良好的方案。
不过,国家发改委一直在做垄断性行业企业成本监测,并以此作为垄断性行业的价格依据。
目前,加强垄断性行业的成本调查,增加垄断性行业的事前事后的成本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例如,中国开始征收的石油特别收益金属于事后增加成本;而事前增加成本的各种税费开征只是时间问题。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年初曾指出,要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完善煤炭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和办法。
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机制。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也有学者指出,目前要打破垄断,关键在于在事前让民营企业参与分配,而不是仅仅股民少部分持股的事后分配。
一些地方的试验也提供了打破行业垄断的经验,比如民营经济可以涉及垄断性行业、叫停垄断性行业福利、实施明码收费等。
4月21日审议通过的《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就明确规定,“电、煤气、天然气、煤等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计量、收费,不得向本单位职工和其他居民无偿、低价提供能源产品或实行包费制”。
[2]垄断性行业- 改革进程垄断性行业近些年,由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已逐步减弱,为新企业进入竞争创造了条件,继续保持这类行业垄断供应的合理性受到置疑,理论界形成了以可竞争市场理论为核心的自然垄断的现代观点。
在此观点影响下,各国政府纷纷对垄断性行业原有的规制体制进行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对垄断性行业的规制体制改革始于1990年,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垄断性行业规制改革的效果尚未令人满意。
2006年,垄断部门的改革在四方面有所推进。
一是,在邮政体制改革方面,作为政府的邮政局和作为企业的邮政公司实行了分开;邮政系统原有的邮政储蓄银行也剥离出来,建立了中国第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二是,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已在伊春进行了试点;三是,油气市场适度放开。
现正在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制定相关政策,准备向非国有企业开放。
目前,非公企业可向相关勘探部门注入资金或设备投资,以资本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勘探和开发过程;四是,其他垄断性领域的改革。
比如,电力改革正在研究新的方案,酝酿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民航改革,在现有的国航集团、东航集团和南航集团基础上,已允许组建民营航空公司;铁路投融资体制也开始启动,“轮子”下面的路轨建设已有民营资本进入,“轮子”上面的运输部分也有“大秦铁路”的改制上市。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会议确定了2010年重点改革任务,其中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被继续提在重要位置: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推进电力、铁路、盐业管理体制和邮政主业改革。
[5]发改委常修泽说,垄断性行业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6] 目前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这方面相当的滞后,基本上没有破题。
现在问题的产生和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滞后有关,因此温总理的报告讲要加快垄断性行业的改革,重点还是一个“四化”,第一经营环境要商业化;第二竞争要公平化;第三,产权关系要多元化;第四监管要科学化。
目前看来,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同一个平台竞争的时候,没有资源,会竞争不过央企。
[6]2010年7月29日,正在审议中的《工资条例》规定,垄断型企业加薪必须听证。
[7]垄断性行业- 改革策略根据中国的实践,有学者建议下一步垄断性经济部门改革可按“四化”思路展开:第一条,政企分开,价格合理化。
政企分开问题讲了多年,难度很大。
因为垄断性行业里政府和企业瓜葛非常紧密,盘根错节。
为什么“破垄”如此之难?根源在于政企不分,而改革多年的经验教训正是要实行分开。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归上帝,恺撒归恺撒”;中国俗话说:“桥归桥,路归路”,都要划分“边界”,定纷止争,“政是政,企是企”。
至于价格方面,出于社会福利的考虑,长期被人为压低和扭曲,难以真实反映成本及其变动,价格的合理回归及其新思维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