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方法
作为一本比较成熟的本科优秀教材,该教材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向 全国高校推荐使用,迄已在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 师范大学、西南大 学、中国传媒大学、辽宁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 东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 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等 十几所院校连续使用多
8.在完成现有教材编写工作基础上,从2005年起,我们又实施了美学 课程的后续相关教材编写工作,以不断适应本科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实际 需要。目前, 在现有《美学原理》教材基础上,对内容、结构等多方 面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增删的新教材《美学理论基本问题》一书,已交 商务印书馆年内出版。
9.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效利用学校内的历史博物馆、书 法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场所,开展一定的审美(侧重于艺术方 面)教学观摩、考察 活动,实现社会实践的学术化、系统化,并在此 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
6.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与“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当代 西方美学”、“当代审美思潮”等系列课程相互呼应,将这些课程部分 内容引入本课程教 学环节,深化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历史深度。这种讲 授方式,促使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学习,逐步形成必要的历史眼光,激发 学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发现审美现象、把握 美学问题的兴趣。
美学教学方法
美学课程以“逐步实现课程的立体化与现代化,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学方 法与手段的改革,重视兼容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追求教学的最佳效 果。主要包括:
1.充分发挥课堂讲授作用,注重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能力和 水平。尽管本课程已实现全程多媒体课件授课,但教学中又始终坚持教 师主导作用,把 教师课堂讲授能力的提高、水平的提升即对课堂教学 效果的驾驭,作为主要的方法,强调了对教案、教学语言、板书等的要 求,以及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 动,在此基础上注重提高教师 教学水平。
美学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课程主持人王德胜教授主编、国内7所 高校美学教师共同参加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作为“高校文科教 材”出版的 《美学原理》。它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以“审美 活动”为出发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 形象的统一,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系 统。特别是,该教材着力突出美 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当代性内涵与特点,对美学理论体系化建构作了新的 尝试,并在具体把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创新与综合的 关系基 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既适合美学理论的教学要求、又体现美学理论最新 成果的观点和材料,体现了理论的新颖性及其不同以往的新的把握。同 时,该教材以服 务教学为目的,充分考虑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当代 大学生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联系大量生动具 体的审美现象阐释美学理论问题,对大学 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美学知 识有鲜明指导性。教材中大量使用形象化的图片,论述扼要通达,结构 紧凑合理,适合本科生对理论课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美学课程的形 象 性特点及其课堂教学要求。
4.充分利用每年学校的“本科生科研项目”、“本科生校外访学计 划”、“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等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与本 课程内容相关的小科 研论题,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比较深 入的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拓展知识领 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
5.通过学校“北京市特聘讲座教授计划”、“校外名师讲学计 划”和“燕京论坛”等,陆续邀请多名国内知名学者到校举办美学学术 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 法的讲座。如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为 特聘讲座教授,每学期三次到校讲演,学生收获很大。
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美学学科得到快速发展,教学与科研取得引人瞩 目的成绩,在国内美学界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并主要形成两大特色 研究方向,其中“美学与审美文化研究”注重从历史转换和现实文化建 设立场出发来探究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以美学理论与当代审美文化 为研究重心,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内容体系和较为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学 界影响广泛。“中国美学研究”方向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并主办我国美学界唯一的专业理论丛刊《中国美学》,由商务印 书馆连续出版多辑,在美学界有很好的学术影响。
7.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化、直观化辅助教学功能;
通过制作网上辅助思考题、参考书目及其他网络资源以及全部课件和电 子教案,同时通过 改进网络课件以及提高课件的人机、人际交互功 能,不断强化了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教师可通过 网络布置、批改作业或进行测试,对学生结合 课堂教学内容来开展自 主学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口笔结合”。以学生运用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检查重点, 改革考试命题和评分方式,将笔试和口试结合起来,着重考察学生掌握 基本理论的程度和运用理论进行自我阐发、逻辑性表达的能力。
3.“综合评分”。本课程采取期末考试(70%)+平时作业30%(含2-3 次作业、课堂讨论、审美考察活动参与情况等),综合评定学生的总评 成绩。
教师团队
姓名
性 别
年龄
最后学 历和学
位
专业技术 职务
承担工作
邹 华 男 55
硕士
教授,博 导
讲授“美学”、“中国美学史”
陶礼天 男 45
博士
教授,博 导
讲授“美学”、“中国美学史”
讲授“美学”、“西方美学
黄应全 男 41 博士 教授 史”、“当代西方美学”,并参
加教材编写
史 红 女 44 博士
副教授
此外,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阅读美学期刊(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美学》、《美育时代》)的一些文章,以便学生在课外学习中 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美学研究的前沿情况。
美学教学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正朝向综合化发展的大学,学校在培 养教师的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新途径,努力培养各类适应首都社 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并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成为 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近年来,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质 量有了很大提高。
美学课程作为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和目标,除向传 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外,十分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和理解 能力的培养,务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站在理解人生、 把握人生、探讨人生的基点上,理性地指导自己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生 活的塑造,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不断培养和提高 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日后走向社会、更好地从事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 知识和人文素质基础。同时,美学课程也不断努力强化自身和其他相关 学科如文化产业、传媒研究等的联系,以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大的社会适 应能力。
美学课程介绍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首都师范大学美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便在国内 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 理事、中华曲艺协会理事许自强教授,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曹利华教 授等,长期为本科生开设“美学”、“中国美学史”等课程,出版有 《美学基础知识》、《美育》、《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美学基础 理论》、《中华传统美学体系探源》、《审美艺术学》、《比较美学研 究》、《美学与美育》、《歌词创作美学》以及“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 程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美育多媒体系列教程》、《应用美学丛书》等 一大批美学教材和专著,多次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授课。
4.利用学校先进的网络平台,布置学生课后在网上查阅、浏览与教学 内容相关的美学成果或文艺活动、审美现象。
三、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开放式作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本课程针对学生 学习理论课的特点和要求,改革作业形式。一方面,教师根据教学进 度,并针对不同学 生,实行灵活的“开放式作业”形式,即每学期分2 ~3次布置作业,同时把作业分为教师命题和学生自选两类,既保证了 教学目的的实现,也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 能够有较多的灵活性和自主 性。另一方面,在作业内容上,加大对具体文艺作品或审美现象的分析 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意 识,训练和提高他们对所学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还对学生完 成作业的方式进行改革,每学期均安排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的 作业宣讲。
突出当代性,显现时代感,注重从当代生活现实出发来阐发、理解美学 领域的各种问题,是美学课程的基本追求。以日常审美活动、文艺作品 为材料,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基本,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力、深化理 论理解力为目的,则是本课程基本教学思路。
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学课程在知识传授中关注问题意识的引 导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能站在理解 人生、把握人生、探讨人生的基点上,理性地指导自己按照美的规律进 行生活塑造,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2.着眼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在课程教学中重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向教 学转化,以高质量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活动。同时,有意识地引入国内外
美学研究新理论、 新观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前沿性和当 代性。如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当代艺术变迁、中国美学原点分析以及审 美教育的实践性操作等的学术研究成果,就 被直接运用于本课程教学 内容之中。
3.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相结合的多 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相长。如通过 不同学术观点的比 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又如把教 学内容提升到研究性层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安排学生课上宣讲作业,开展学生之间交 流;教师按教学单元设置分 组课堂讨论环节,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兴趣,实现良性互动;选择学生关 心或社会影响大的热点审美问题,布置学生在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基 础上,在教师组织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
主讲“美学”、“美育”、“舞授“美学”、“比较美学”
教学条件
教材建设是美学课程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也是体现本课程优势的方 面之一。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本课程就十分重视开发、编写优质适 用的本科生美学教 材,许自强、曹利华教授等在长期为本科生开 设“美学”、“中国美学史”等课程基础上,出版了《美学基础知识》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6)、《美 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7)、《美学基础理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美学与 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等一批美学教 材,以及作为北京 市“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成果的《高校美育多媒体系 列教程》(共10张光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在教学过 程 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