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寓言四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

寓言四则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只使( 纵使,即使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 消除疑虑的样子 )大喜,晓之者亦
( 也 )舍然大喜。
3. 下 列 各 组 句 子 中 , 加 点 词 语 意 思 相 同 的 一 项 是 (D) A. 有闻而传之者/传不习乎 B. 闻之于宋君/不若无闻也 C. 宋之丁氏/国人道之 D. 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
),不
若( 像这样 )无闻也。 不如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 无,没有 )所寄,
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
前往 )晓(
)之告,知曰,:开“导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

屈伸呼吸你,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
)积气,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
果真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 得一人之使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的这一番话道出了“穿井得一人”的真相。
(2)《穿井得一人》文末“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揭示了本则寓言的寓意。
(3)《杞人忧天》中写出杞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以致 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
【解析】“这样的表述是清楚的”不对,丁氏对此的表 述并不清楚。
4.下列各项中对《杞人忧天》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

A. 本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杞人无
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
食难安。
B. 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叙述主要情节,无多余
描写却很生动,如杞人“舍然大喜”,令人
印象深刻。
《穿井得一人》 幽默风趣。姓丁的人说的话因有一个多义词 “人”(既可以理解为“人”,也可以理解为“劳动 力”)而被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 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闻相差太大,不禁 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可轻信传闻。
《杞人忧天》 对话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则寓言对人 物对话中的语气把握得非常准确,较好地传达出了人 物当时的心理。如杞人的话“天果积气,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写出了杞人的怀疑。而“晓之者”的话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则消除了杞人的怀 疑。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都是通过 人物的对话描写来表现的。
《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 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 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杞人忧天》告诫人们不要对没有根据或不必要 的事表示忧虑,凡事要讲科学。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精巧的构思。这则寓言的情节主要是通过对 话的形式展开的,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耳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强之时,他却听到了雕 像者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短小的 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基础过关】——句子翻译
1.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 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3.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4.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解析】D项,得到;A项,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 B项,使听到/听说;C项,助词,的/代词,这件 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 一项是( D ) A.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人不堪其忧 B. 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C. 若屈伸呼吸/不若无闻也 D. 亡处亡块/身亡所寄
【解析】D项,无,没有;A项,担忧/贫苦;B项, 于是/乘,趁;C项,你/与“不”连用,解释为“不 如”。
5.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是( B ) A. 友人惭,下车引之 B. 宋之丁氏 C. 学而时习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C、D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A项, “之”指代“元方”;C项,“之”指代“学过的知 识”;D项,“之”指代“善者”。B项,“之”是 助词“的”的意思。
(4)《杞人忧天》中写出那个晓之者为杞人的担心而担 心,于是热心地前往开导他的句子是:_________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 因往晓之 。
(5)《杞人忧天》中写出那个开导者告知杞人,地不过 是堆积的土块,无处不在的句子是: 地 , 积块耳 , 充塞四虚 , 亡处亡块 。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2 寓言四则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写自命不凡的天神赫 耳墨斯在雕像者的商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 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击败狮子,却成了蜘蛛 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儿成绩就得意忘 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揭示了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 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行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 败的道理。
答案:C
【解析】前两则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 子》都是先叙述故事,在结尾点出寓意。后两则寓言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寓意没有在文中点出 来,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自己概括总结。
3.下列对《穿井得一人》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 ) A. 丁氏在打井后趣说“吾穿井得一人”,这样 的表述是清楚的,但竟也传出谣言。 B. 故事最后道出真相,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 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C.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 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D. 谣言止于智者,故事中的宋君就是一个能够 调查清楚事件真相的智者。
【解疑释难】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的三次问话有什 么不同?
三次问话安排巧妙,同样的问题,虽变化不大,但问 法不同,这就避免了语句的重复;同时,问话的次序 与内容也成功地刻画出了赫耳墨斯自高自大的嘴脸。 赫耳墨斯上来就问宙斯的雕像值多少钱,大有与最高 神一比高低之意。得知宙斯雕像的价钱不高,他很满 意,因而笑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一个“笑”字, 传神地刻画出其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最后的一问, 他俨然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结果,雕像者出乎意料 的回答,给了这个自高自大的家伙一记响亮的耳光。
C. 开导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科学的, 所以能消除杞人的忧虑。开导者关心他人、 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D. 故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解释事物、阐明事 理,且反复运用反问的句式来强调天不会塌 、地不会陷的道理。
答案:C
【解析】开导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并不科学 。
5. 简答题。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言
7.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地会 陷下去呢?
8.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那人消除了疑虑,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 虑,非常高兴。
【基础过关】——文意理解
1.理解型默写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派人向丁氏了解情况,丁氏

A. 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
选自《伊索寓言》,前者是以神喻人,后者
是以动物喻人。
B.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这个故
事劝诫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
情担忧。
C. 本课这四则寓言的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 事,篇末点明寓意。
D. 《穿井得一人》中,同一句话之所以到后来 产生巨大的理解偏差,一方面是因为这句话 本身有歧义,另一方面是因为传播者对传闻 没有经过详查就轻信轻传,以至于造成了以 讹传讹的结果。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 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轻狂,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 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力量进行 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蚊子的取胜启示人们:世上万 事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 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 弱胜强。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 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5.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 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6.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 有所中伤。
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 下来, 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2)绝妙的讽刺。赫耳墨斯认为他身为神使,又 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 被雕像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的一句话反衬出 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其实是个一文不值 的“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
《蚊子和狮子》 (1)结构蓄势突转,曲折有致。这则寓言的情节 大起大落,写出蚊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 化。首先是蚊子一开始就向狮子发出挑战书,“我不 怕你”“我比你强得多”体现了蚊子的自信和智慧, 话语咄咄逼人,这是第一步蓄势。进攻中,动词 “吹”“冲”“咬”既写明了蚊子的策略,又写出了 其勇猛的精神,“吹”——制造声势,“冲”—— 一 鼓作气,“咬”——攻其弱点,这是第二步蓄势。战 胜狮子后,蚊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其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
( 待,等到 )其家穿井,告( 告诉 )人曰: “吾穿
井得一人。”有闻( 听到)而传( 传播)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讲述 )之,闻(
)之使于听宋到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曰:应“答得,(回答 )一人之使( 得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