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
学习目标
1. 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 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
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 “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 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 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 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 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 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
那么简单。
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
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 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2. 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文章,相信同学们深有体会,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它的力量所在。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五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 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 孔明;卧龙
2.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增长才干。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轻薄浮躁。
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年纪随同时光而迅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 (1)夫/ 君子之行,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2)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3)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
(4)淫慢/ 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
(5)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 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 从学习(治学)与做人(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认为修身的前提是“静” ,只有“静”才能明志;而明志之后,实现志要依靠学,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后面又运用对比论证,说明“不
静”的害处,实际上再次论证了“静”的价值。
2.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助益,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不焦躁,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而一个人的才能,或有先天优势,但是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仍不能成才,故而才须学。
另外,文中用“须”字而不用“需”字,实际上强调了“静” 与“学”对于成才乃是必然性元素而仅非重要元素。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劳神费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是一种摈弃私心杂念的状态,在这中状态中才能始终潜心学习、反思,心直至所学目标,而至于“随心所欲”的境界。
当然,“静”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即淡泊,只有摈除名利的干扰,不为物所累,才能树立远大的志向,在致远之路上坚定不移,永不动摇。
若心不静,则为物所累,这样的状态,自然是极不利于学的。
2. 修身是治学的前提,在古人看来,一个人想要治学,必先学会修身,唯有保持了心灵澄澈,才能致力于学问而不动摇,古人有“涤除玄鉴”、“心斋坐忘” 等概念,就是强调这一过程。
同时,学又是反过来促进个人修养的必备条件,学的最终目的是成才,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才与德紧密相联系,一个人才德兼备才能算真正的成才。
故而个人修养与个人学问,实则犹如一纸两面,不可分割。
该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的多科目学习过程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十分片面的,或失去了必要的德行,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借鉴古人修身治学的思想,对当今的机械浮躁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课堂检测
1. (1)(如果)内心不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崇高的志向,(如果)做不到精神集中就不能达到远。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华随同时光疾速逝去了,意志随同时光而消失了,最终凋落、衰残。
2. 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
3.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