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标签: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精神康复学顶[1] 分享到发表评论(0) 开心001 人人网新浪微博目录••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精神康复的领域及基本原则•• 第四节精神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显示全部]第一节绪论编辑本段回目录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多见的精神病之一,给患病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对疾病本身的浅表认识,因此,无论从医学本身,还是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一疾病的威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病因学到临床治疗学,一整套的方案都在各国的精神医学界,同时还包括在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康复医学等学科内,广泛地开展起来旨在于将本病的发生降至最低的限度、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康复处于最好状态、回归社会后适应达到最高水平。
早期因受Kraepelin的“早发性痴呆”概念的影响,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逐渐精神衰退的过程,故对这些病人生活技能的重新恢复和重返社会持较为悲观的态度。
20世纪5 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和20世纪60年代的“非住院化运动”的开展,使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出现了独立生存机会。
近年来一些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在维持药物治疗和采取不间断的康复措施后,约1/2~2/3病人可以在社区中以“正常化”的方式生活。
近20年来,精神科医生面临了这样一项事实,抗精神病药物缓解了大部分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但药物并不能重塑病人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
这些方面的恢复需要主动的康复措施,并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方法。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这一庞大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都在为这一组成部分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
第二节康复精神医学的发展概况编辑本段回目录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学科。
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康复服务被界定为“是针对目标并且时间有限定的一段过程,旨在有缺陷的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上都能达到最佳程度,从而为他们提供改善生活的工具。
为此可以采取种种措施来弥补某种丧失的功能或某种功能上的限制,也可以采取一些协助他们适应或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措施”。
康复工作包括医疗、教育、职业及社会等康复服务。
随着精神医学的逐步进展及精神卫生服务的不断改善而逐渐地发展起来,并由于康复医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蓬勃兴起,促使这门分支学科进一步地走向比较成熟及初具规模的发展道路。
从精神医学的早期历史来看,当时普遍认为对许多精神病及精神残疾在医疗处理上无能为力,以致许多患者处于终身禁锢状态。
18世纪后期以Pinel(1793)为代表开创为精神病人解除约束的“道德治疗”,从而开始了对这些患者施行更为人道的处置,这也是康复精神医学的萌芽时期,于是逐渐改善患者的居住条件及医疗处理,并重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研究其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
具体实施方面如作业疗法首先在精神病院推行等。
这种定式活动具有治疗价值,这一点与目前的康复精神医学实践经验相一致。
随后纷纷建立精神病院,逐步导致住院人数剧增及住院日期冗长,而长期住院又可加重精神衰退倾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康复医学体系的逐步形成,试图矫正功能障碍和发挥潜在技能的趋势也开始对精神病患者的处置产生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世界上不少国家掀起了发展社区精神卫生的运动,也引入一种新的基本设想,即应该帮助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尽可能像正常方式那样维持他们自己。
西方国家的非住院化动向更推动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工作的进展。
但精神病社区康复的实际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各国各地区至今仍在继续探索适合国情的最佳工作模式。
然而,近2 0余年来精神病康复学仍有不少阶段性和开创性的进展,如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在精神病院普遍实施开放式管理,并逐步发展过渡性社区精神康复服务设施;70年代后期开始盛行各种家庭干预与心理教育措施的试点研究;80年代广泛地推行各种技能训练,社区病例管理以及某些职业康复方案。
近年来,康复与康复医学的理论原则仍不断地有所发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已作为一项重要的方针列入康复工作的日程。
由此可见,提高生活质量既是指导方针又是必须实现的宗旨和目标。
大量精神病患者在社区中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沉重负担和困扰,故开展社区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已成为当前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少数急性发病或病情严重者可产生危害性更大的社会及家庭影响,必须及时收住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另外,还有许多长期丧失社会生活能力而无法回归社区的慢性患者,仍需要持久地住院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
因此,精神病的社区防治康复与医院康复就康复体系而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随着康复医学体系的逐步形成,精神康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只有促使其社会功能缺陷得以恢复、达到或接近原有的适应环境能力和水平,才能说明是恢复了健康。
国内各地精神病院都不同程度地开展具有康复性质的工娱治疗活动,还有较系统地开展以工作技能为中心的综合性训练,但总的来说,国内精神病院的康复工作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开拓。
第三节精神康复的领域及基本原则编辑本段回目录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职业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反复训练,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在拟订有关康复服务的实施计划时,应有残疾人本人、他们的家属和社区的参与,恢复各种社会功能和回归社会,在心理上、社会上、躯体上和经济上恢复病人的最高水平。
从发展趋势来看,其工作重点正逐步从医院康复向社区康复转移。
一、主要领域1.医疗康复:(治愈疾病和防止复发)采取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和现代康复医疗,使功能障碍者得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和补偿其功能。
2.教育康复:(又称心理康复,即正确认识疾病,面对歧视,提高心理承受力,纠正性格缺陷等)运用教育和训练的手段,以提高功能障碍者的素质和潜能。
3.职业康复:(通过职业治疗提高病人对工作的兴趣,积累劳动经验,训练工作技能,胜任过去的工作岗位)培训就业能力和安置适当的职业,尽可能地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
4.社会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为病残对象创造适合生存、发展和有保障的社会环境及康复机构,从而达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二、基本原则1.功能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功能训练,恢复人体的功能活动,如躯体运动、心理活动、言语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等。
2.全面康复:是指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方面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也是指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的结合。
因此,康复应不仅针对功能锻炼,而且要针对整个人。
3.重返社会:通过功能改善和环境条件改变而重返社会是康复的最终目标。
重返社会要求病人能够成为独立自主和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能重新参加社会生活并履行应负的责任,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节精神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一个精神病人病期一年以上未痊愈且必须伴有社会功能的缺陷,才能定为残疾。
就精神分裂症而言,单纯的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甚至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加重其社会功能的缺陷。
由此可见,精神残疾和其他残疾一样,其核心是社会功能的缺陷。
康复的目标就是要提高或恢复其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地完成其社会角色。
因此社会功能的训练、再训练或重建成为精神残疾康复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生活能力的康复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包括个人卫生(例如刷牙、洗脸、洗澡、理发、洗衣服、刮胡子及更换衣服等)、住处卫生情况、进餐及二便的日常料理情况以及梳妆打扮、衣着整洁及作息是否有规律等一系列情况。
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是社会功能缺陷最严重的情况,一个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那么其家庭职能、社交职能及职业职能均将全部丧失。
康复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尽快尽好地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这样也将为进行其他社会功能的训练打下基础。
有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如精神分裂症单纯型及残留期和衰退期的病人,本身有能力去做这些事情,但不主动去做,而需要督促、命令才能完成,这种始动性缺乏主要与疾病性质有关,也与环境有关。
如果医务人员或其家人采取封闭式管理方式,对其个人生活料理也以包揽下来的方式进行,那么久而久之,病人就会终日无所用心,对许多事情也不主动去做。
所以,对于这些病人如何调动他们的始动性将是一个主要的康复内容。
二、家庭生活技能的康复家庭生活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生活技能:系指病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做到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分担部分家务劳动,参与家庭卫生打扫,与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看电视、听音乐等,参与家务事情的讨论,给家庭必要的经济支持等。
2.对家人的关爱与责任心:对自己的子女、配偶、父母有无亲密的情感活动,对他们的健康、生活、事业和工作是否关心,是否能与他们相互交往、交流意见等给予情感上或生活的关心与支持。
如已为父母者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学习或工作、前途等是否关心,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否尽职尽责,能否关心家庭成员的进步与前途,是否关心家庭生活今后的发展与安排等。
未婚病人还应了解他们对择偶的态度和具体打算,恋爱中的病人还应了解与恋爱对象相处情况。
采取家庭各种干预措施,对于恢复病人的家庭生活技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进一步进行社会交往技能康复及职业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交能力康复社交能力是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求而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的所有行为,每个人在社会上均充当一定的角色,都要与人们交往,因此社交能力是人们的重要的社会功能。
社交技能主要表现为与人们交往及社会活动的情况(包括对同事、亲友、同学、邻居以及与生活工作需要接触但不一定熟悉的人们的接触交往情况等,对于走访亲友的情况,是否主动逛商店、购物及主动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其他集体活动情况等)。
部分病人社交能力的障碍亦与缺乏社交活动的始动性有关,他们有能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例如交往朋友、走亲访友、书信来往、外出购物、寻求工作等等社会能力,但他们从不主动去进行社会交往活动,而是需要督促或命令才能行动。
因此在社会能力康复的实施过程中,提高病人社交能力方面的主动性同样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职业能力康复职业劳动能力的康复是恢复或尽可能提高精神残疾者的社会功能,使之早日重返社会进行工作或学习,也是检验康复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同样也是职业康复的重要环节。
1.基本职业技能:是否遵守纪律、按时上下班、对工作的态度、对领导及同事的交往关系,是否能听从指挥,能否完成工作任务,是否发生差错事故,个人的仪表及卫生状况。
2.专业职业技能:部分病人病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工作能力,有的病人较之过去,只能进行简单的或机械的工作。
如原来做技术性工作的,一部分由于自身的原因,对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在意同事的看法,也有单位对其工作的能力持不放心态度,而只能从事如清洁工、传达室的简单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