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
第二节阴阳辫证
1:阴阳是外
掌握外科疾病阴 证阳证的辩证方
科疾病辨证 法。
的总纲
2.辨阴证阳 证
1: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则曰: “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需 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 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
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云:“盖疡科之证, 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 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 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上部辨证
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 病因特点:
及上肢,按照经络运行图分 发病特点:
4.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 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疤, 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 股肿、湿疮等。
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 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 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常见于痄腮、脂瘤等。
6.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 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 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 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6.气肿 7.瘀血肿 8.脓肿 9.实肿 10.虚肿
1.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 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 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2.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 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 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 见于冻疮、脱疽等。
3.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 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 疼痛。常见于作腮、大头瘟 等。
辨病
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
中说:“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
提熟
阳(辨证)。经曰:诸痛为实,
高悉
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
临外 床科
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
辨疾
发、是疔等证(辨病)。”
病病 水的
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 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平辨 。病
程
序
,
如何准确地进行辨病呢?
发病特点:
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 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 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 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 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
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 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 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 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 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是辨病的
关键。 还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也是准
确辨病的重要条件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
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者,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 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 气少血之经者,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 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者, 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 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等等。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 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揭示了引经药的用药规律,从而创立了 “药物归经”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与治疗学的内容。
第五节 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 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 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 疹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 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 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 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 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 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 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 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 可靠的依据。
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
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通过经络辨证,从 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能盛衰。
诊辨之经 断证间络
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 与的的是
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 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存有明显压痛或局 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有助于 诊断。如胆囊炎在右肩脚处压痛,肠痈在阑尾穴处 压痛。
足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为肾经所主;生
于鼻内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为脾 经所主。
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 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 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 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第三节 部位辫证
*掌握外科疾病上、 中、下三部的辩证方 法。
文献 上部辨证
所谓部位辨证,是指 中部辩证
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 下部辨证
中、下部位进行辨证
的方法,又称“外科
三焦辨证”。
文献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灵枢·百病始生篇》 “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 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 则病起于上。”
7.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 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 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 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 下血肿等。
消长转化
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 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 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如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瘰疬; 脑疽之实证阳证转化为虚证阴证;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泻火之剂,外敷 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红热 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 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 证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但是,阳证由于失治或误 治而转化为阴证或半阴半阳证,是应极力避免发生的。 临证中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的,即界于两者之间表 现者,称之为半阴半阳证。
⑴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 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 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 了解、分析、判断。以乳疽为 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 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
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 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 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 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 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 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 病的全身症状。
析,生理状态的人体应为上 肢上举,而非下垂,故归入 上部。从三焦功能看,“上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焦如雾”,而人体上部生理
特点是属于阳位,阳气有余,
阴精不足,卫阳固护,营阴
内守,营卫互相为用,始自
上焦,宜达布散于全身。
病因特点:
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 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 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一、辨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 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 形成的体表症状。肿势的 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 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 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与致 病原因的不同,发生肿的 症状也有所差异。
肿肿 的的 病性 位质 与 形 色
(一)肿的性质
1.热肿 2.寒肿 3.风肿 4.湿肿 5.痰肿
3.引经药
由于疮疡所发生部位和经络的不同,治则就有分别,须结合经 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 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 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 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 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 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 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 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2.中部辨证
人体中部包括胸、腹、 腰、背,是五脏六腑所 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 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 降出人的枢纽,也是气 血化生、运行、转化的 部位。发于中部的外科 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 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病因特点: 发病特点: 常见症状: 常见疾病:
病因特点:
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 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 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 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 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 郁。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泽 病程比较短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紫暗 病程比较长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
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重
消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⑵辨别真假: ⑶消长转化
发病特点:
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 猛。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 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 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 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 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 肿宜浮,忽起忽消,根脚收 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 溃疡则脓稠而黄。
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