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

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

“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考试:①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②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

临床实习:每学生发印历一本,记载治疗经过和疗效。

每年比较一次,分上中下三等级。

2.《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由政府编撰的大型方书(100卷,16834方),翰林医官王怀隐主编。

书中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先以《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再论述各种病证,体现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

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3.《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撰的一部大规模方书(200卷,20000余首方),宋徽宗作序。

特点: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强调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运气和疾病治疗的关系。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特点: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

最早提出“内消”与“托里”的治则。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代表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全书载药1748种,新增药物600种。

图文并茂——药物图谱和药物理论相汇聚,方剂和方论相结合,古今验方附例在每药之后。

6.《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了食谱、食疗、食物本草。

制定了一般的饮食卫生法则,论述了各种点心、菜肴的配制成分及烹调方法、食物中毒的防治法、妊娠妇女及乳母的饮食禁忌。

7.《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无择)著。

进一步阐述张仲景“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和瘟疫之气;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的,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8.《察病指南》:宋·施发,除对脉象进行论述外,创有脉图33种,为现存最早的以图示脉的专著。

9.《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彩色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0.王惟一: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三卷(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1.《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

主要成就:1.全书详细讨论了二百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种疾病;2.特别注意压痛点和患者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3.首次记载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穴位;4.对足三里、魄户、大椎、正骨等穴位进行考辨,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5.提倡“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6.辑集了宋以前的灸法,提出“针灸需药”。

12.《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2卷。

专病专著。

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做了讨论,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13.《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肺痨专书,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润肺膏等10首具有止血、止咳、润肺、扶正的良方,为后世治痨提供可以遵循的法则。

14.《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专篇“正骨兼金镞科”、“六出臼、四折骨”篇。

主要成就:1.提出各种整复手法(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强调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5.《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宋·陈自明。

1.内容提纲契领且丰富全面,分八门论述;2.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改变了以往偏于就正列方的做法。

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强调肝脾冲任在妇科的重要作用。

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其弟子阎孝忠整理。

1.理论上: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诊断上: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5.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6.善化裁古方,创制了儿科专用方剂(泻肺散、导赤散、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

①强调脉诊②外治手法多样③注重外科护理。

强调脏腑、气血失调对痈疽发生的关系,在治疗上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学说妄用寒凉攻伐之剂,主张“宣热解毒”、“助胃气”、“扶正固本”等治则。

18.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1.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

2.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治疗善用寒凉药,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19.张从正与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1.创“攻邪论”,基本论点“病由邪生,攻邪已病”;2.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治疗当“速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立攻邪三法——汗、吐、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3.不废补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食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20.李杲与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晚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1.创“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A.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B.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作用中的枢纽作用;C.“阴火为元气之贼”。

2.治疗“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21.朱丹溪与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被后人称为丹溪翁,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1.创“相火论”;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3.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大补阴丸,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滋阴派”的代表人物;4.注重养生。

相火论:1.相火是事物运动的基础;2.相火的常与变:相火之常为生理,“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元气之贼”;3.相火妄动的原因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

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王好古:阴证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

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

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24.《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25.《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概括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察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26.《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7.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脉诊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外治手法多样。

注重外科护理。

28.杨康候《十产论》记述十种难产情况及处理方法。

最早记载转胎手法。

29.五官科:《儒门事亲》内窥镜;《梦溪笔谈》嗓叫子;《洞天清录》“叆叇”。

第七章、明代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

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

载药1815种。

每药之下分24则论述,以功效主治为核心。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

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

主要内容与成就:1.集明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5.批驳了违背科学的见解;6.综合了大量其他学科的资料;7.辑录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收集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对其作者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反映了明以前的本草学发展历史;8.医学造诣很深。

3.《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明·朱棣主编。

全书收载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往本草书中未收载的。

特点:1.把植物分为六部十五类;2.大量载录人们日常不食用的食物;3.每种植物除记载名称、生产环境、形态、性味外,另辟“救饥”一栏,说明该植物可供采集的部分,加工、消除毒性、异味以及调制食用方法;4.图文并茂,是一本植物学图谱。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

4.《滇南本草》——地方本草:明初·兰茂撰,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

特点:1.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和治疗经验;2.明确记载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注意点;3.记载了当地丰富的食疗经验;4.所载方剂一般在四、五味以内,但疗效较好。

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

载方61739 首,插图239幅。

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本书除了论述临床各科病证外,每种病证有论有方。

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的治疗方法,并保存了大量医学古代文献。

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家,于1642年编撰《瘟疫论》,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

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主要成就:1.疫病是有戾气引起的;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制服;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4.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致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人体的抵抗力;5.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性和散发性的不同表现;6.戾气致病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不同;7.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8.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9.首次提出外壳的化脓感染是由戾气所致;10.攻下逐邪是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11.提出了科学的假设。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

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