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
甲骨文中的“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
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
药可分治疗类,预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
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学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
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
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24.相传汤液为伊尹发明。
汤液的出现,使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转变为适量剂量混用复味药,这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并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且方便服用。
25.医师下设: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医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26.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①《黄帝内经》的出现,以及后出现的《难经》,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②《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中药学理论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③《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初步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
④诸汉墓医药文物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秦汉时期的医药学发展水平。
⑤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董奉等卓有建树的医学家,对中医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7.马王堆汉墓出土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阴阳脉死候》《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
28.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29.云梦秦简:疠迁所: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设立的麻风病隔离机构。
30.两部脉灸经与《灵枢·脉经》的区别:①两部脉灸经各载十一条经脉,《灵枢·经脉》载经十二条,增加了手厥阴经。
②在经脉的巡行走向上,两部脉灸经所载的十一条经脉循行走向无规律,或向心或远心。
《灵枢·经脉》所载的十二条经脉行走十分规律,相互衔接,如环无端。
③两部脉灸经中,经脉与脏腑无规律性联系。
《灵枢·经脉》所载的十二经脉以成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庞大系统。
④两部脉灸经的中十一条经脉的主病大多为《灵枢·经脉》吸收。
3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医方书,真实地反应了西汉以前我国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的发展水平。
32.《导引图》是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动作可分为三类:呼吸运动、肢体运动、持械运动。
33.《却谷食气》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34.《胎产书》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记载了养胎、埋胞、转胞、求嗣、产后处理。
35.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专论。
36.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人体经脉漆雕模型,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标明经脉的人体模型。
37.《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较早的著作。
书名首次出现在汉代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书中提到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
宋·刘温舒补充了《内经》,附录于该书之后,称素问遗篇。
《灵枢》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
38.《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注重整体概念(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完整性);注重脏腑经络(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络脉,手之三阴从脏到手,手之三阳从手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阳从足走腹。
);运用阴阳学说。
39.《黄帝内经》为医学之祖,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40.《难经》提出平脉辨证,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八会穴及其主治,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
41.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大小肠交界处-阑门,肛门-魄门。
4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的总结。
载药365种。
书名首见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
今传本为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系统修订本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辑出的辑本。
目前比较流行的辑本为清孙星衍、孙冯冀辑本,清顾观光辑本,日人森立之辑本。
43.《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和成就是:①首创药物三平分类法。
是药物学最早最原始的分类法。
②提出七情和合理论。
③论述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④诠释了药物性味和采集加工方法。
⑤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⑥记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4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称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全书载方269首,被誉为方书之祖。
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著作之一。
45.《伤寒论》提出六经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寒热、表里、虚实。
提出合病、并病概念。
46.《金匮要略》最早提出三因理论(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
②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外皮肤所中。
③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开后世脏腑辨证之先河。
47.扁鹊: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
48.淳于意:西汉,创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49.华佗:外壳鼻祖,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50.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
玄学兴起。
51.《内经训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知最早对《内经》进行校注的文献,又名《素问训解》。
52.《黄帝内经太素》隋唐·杨上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首创对《内经》全面分类研究,对原文予以注释(尊重古传本,注文多以我国训诂学经典著作《尔雅》《说文解字》《广雅》等为依据)。
杨上善另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53.光绪初,杨守敬在日购得《太素》复抄本带回国。
萧延平整理校正出版兰陵堂本。
1979王雪苔从日带回《太素》。
现存《太素》25卷。
54.《次注黄帝内经素问》是《素问》诸注本中影响较大的,作者唐王冰。
55.《脉经》王叔和,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成就:①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布定位。
左手寸关尺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主肺脾胃命门。
②整理归纳24种脉象。
③记述危重病人的异常脉象。
④总结脉象的临床意义。
在辨寒热虚实的意义。
⑤强调脉、证、治统一。
⑥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56.《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症侯学专著。
成就:①广泛记载各科病候。
②对病因的认识较为正确。
这些认识在传染病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提到寄生虫病,地方病。
首次提出疾病的发生与体质有关。
③对证候的描述细致而确切。
57.《吴普本草》东汉·吴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的本草学著作。
58.《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山中宰相),是对南北朝之前的药物学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
全书载药730种,《神农本草经》原文朱书,新加内容墨书。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菜果、米、食、有名无用)。
59.《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英公本草》,唐代,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苏敬、李勣组织纂编。
载药844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菜、果、米、有名无用。
新增药物标有新附。
60.《本草拾遗》陈藏器,对《新修本草》补充,新增药物达692种,分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10种。
61.《海药本草》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物的专著。
62.晋代皇甫谧服石而死。
63.晋代最有名的炼丹代表人物葛洪。
64.《雷公炮炙论》已知最早的药物炮制学专著。
提到文火武火。
65.《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著。
第一次明确提出疠气为温病的病因,提出狂犬病的治疗,葛洪被称赞为人工免疫疗法的先驱,记载了恙虫病,结核病,是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最早记载,最早记载了青蒿抗疟,牛奶松叶食疗治脚气病,是隔物灸最早文献。
妻子鲍姑成为著名女灸家。
66.《千金方》唐孙思邈,被誉为唐代医学的百科全书,是我国史上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
内含彩色《明堂图》,是针灸著作中早期的彩色经络图,提出阿是穴,从衣食住行方面论述养生之术。
后世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备急千金药方》创葱管导尿术。
67.《外台秘要》王焘,中医文献整理大师,记载了金针拨内障。
68.《刘涓子鬼遗方》晋代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
是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
外科消、托、补原则,若脓已成则针、烙排脓。
69.《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蔺道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