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了许多推拿手法及其运用。
如掐人中穴治疗昏厥,指按胃脘部治疗“心卒痛”,抄举法治疗急腹痛,背法急救溺死,抓法治疗“卒腹痛”等。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下颌关节脱位复位法,首见于《医心方》,其引《肘后救卒方》遗文曰:“治失欠颌车磋开张不合方:一人以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
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
”此即将牵引法、推法按一定次序进行操作的手法联合运用,从而开创了手法联合运用的先河。
此外,尚有一些捏脊法、捏肩井法、检查手法等亦有记载。
东晋·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中记有擦法与拓法治疗皮肤病。
唐·孙思《千金要方·养生篇·推拿法》记有“老子推拿法”42式,即将导引与推拿相结合,扩大了推拿的范畴,开拓了保健推拿的领域,其中涉及推拿手法有按(捺)、摩、模、捻、掘、振、摇、拍打、扭(捩)、托、抱、顿、挽等13种。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介绍了揣、摸、捻、捺4种检查诊断手法和拔伸、撙捺、捺正治疗手法。
指出“凡认损处,只要揣摸,骨头平正不平正便可见;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知大概。
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
若骨出向左,则向右边拔入;骨向右出,则向左拔入。
拔伸,当相近本骨节损处,不可别去一节骨上。
拔伸不入,撙捺相近,要骨头归旧,要撙捺皮将就入骨。
凡捺正,要时时转动使活。
”对手法诊治骨折的论述可谓系统而完备。
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真浩篇》中载有用“曲折法”治疗“手臂不授”、“举身不授”等病症,即是运用推拿手法而使患者肢体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手法。
宋金元时期对推拿手法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推拿手法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由政府编著的《圣济总录》对推拿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与分析。
认为推拿与导引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就推拿的含义及按法与摩法的区别进行了阐述。
指出“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
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
”又说:“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
开达则雍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傈悍者有所归宿。
”并对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几种“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的具体情况。
此外,还取宋以前10余家养生学派保健推拿方法之长,编成一套14节的养生功法,其中11节是自我保健推拿方法。
宋·《苏沈良方》所载掐法疗脐风,是推拿手法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早记载;宋·张杲《医说·仆打伤》记载的搓滚竹管治筋缩,开创了用器械代替推拿手法促进筋腱、关节功能康复的先河。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有利用患者自身的重力牵引整复的多种方法,例如肩关节脱位的坐凳架梯法、筋关节前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形成独立体系,成人推拿形成一些流派,推拿手法有较大发展。
明·徐用宣《袖珍小儿方》的“秘传看惊掐惊口授心法”是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后经庄应棋增补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载有掐、揉、按、推、擦5种推拿手法,另有“龙入虎口”、“苍龙摆尾”2种复式操作法,这是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的最早记载。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书中载有掐、揉、椎、按、摩、运、摇、搓、分、合、点、摘、刮、捻、扯(挎)、推拂等16种推拿手法,并介绍了黄蜂出洞、水底捞月、凤凰单展翅、打马过河、飞经走气、按弦搓摩、天门入虎口、猿猴摘果、赤风摇头、二龙戏珠、丹风摇尾、黄蜂入洞、凤凰鼓翅,孤雁游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老汉板缯、肘走气、龙入虎口、苍龙摆尾共20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
明·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新增滚、笃、打拍、开弹、拿5种推拿手法,以及乌龙双摆尾、老虎吞食、拿十二经络法3种复式操作法。
明·周岳甫《小儿推拿秘诀》对拿法有较详细的介绍,并对推法、运法等加以阐明。
同时书中还介绍复式操作法9种。
明·朱棣等编辑的《普济方·折伤门》中记载正骨手法27种。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准绳·损伤门》记载15种骨折脱位的整复手法,王氏认为“凡捺,要手法快便,要皮肉相执平整;整拔亦要相度难易,或用三四人,不可轻易。
”清·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中介绍推拿手法9种,复式操作法14种,在手法的运用上,提出“推拿面部次第”、“推拿手部次第”等操作顺序。
清·夏鼎《幼科铁镜》介绍了推、拿、掐、揉、运、捻、摇、分8种手法。
清·骆潜庵《幼科推拿秘书》介绍了按、摩、推、拿、掐、揉、运、分、合、点、摇等11种手法,将复式操作法称为“十三大手法”,新增“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和“总收法”2种,并对推拿手法的操作次数,提出不必拘泥于“一岁三百”,而要审定主穴,多用工夫。
清·夏云集《保赤推拿法》专论操作,介绍了43种操作方法,在“凡例”中简释了推、拿、挤、搓、摇、捻、扯、运、刮、分、合等11种手法的操作要领。
清·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首次将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归纳为“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八法,认为拿法是诸种手法之统称。
清·唐元瑞《推拿指南》载有关眼疾的各种推拿操作方法6l条。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推拿手法归纳总结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并对其操作方法与要领、注意事项、使用范围等做了详细描述,认为手法正骨具有一定优越性,强调手法医生“必家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以手扪之,自悉其情”。
如手法使用不当也可出现副作用,因此提出“法之所施,使思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的技术要求,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清时期,以手法为特色形成的流派主要有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等。
点穴推拿是以点法和按法为主要手法,在有关经穴、奇穴、特定穴和特定线路上进行操作,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推拿流派。
其代表人物有明代异远真人(公元1506~1565年),著有《跌损妙方》;清代江考卿(公元1770~1845年),著有《江氏伤科方书》;清代赵廷海(公元182l~1861年),著有《救伤秘旨》;清代王文(公元1840~1927年),口授《推按精义》等。
《推按精义》中的基本手法有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9种。
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在扬州一带流行的一指禅推拿流派的基本手法有一指禅推法、拿、按、摩、滚、捻、搓、抄、揉、缠、抖、摇等10余种,一指禅推法是其主要手法,手法的特点强调以柔和为贵,要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动作连贯细腻,雅而不俗;同时要求刻苦练习手法,使之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使手法的功力深透于内。
内功推拿流派是在锻炼“少林内功”的基础上结合治疗内外伤疾病的经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起源尚无确切资料可证。
据考始在北方流传,至清代末期才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内功推拿以平推法为基本手法,还有拿、擦、压、分、合、理、劈、搓、抖、运、击、揉点、扫散、拔伸等10余种手法。
内功推拿在应用时有一套“常规操作方法”。
手法操作要求刚劲有力,刚中寓柔,操作快速,连贯有序。
也要求病人锻炼“少林内功”的有关姿势,以达扶正祛邪的目的。
民国时期,推拿手法的发展在总体上处于低潮。
但推拿流派有所发展,滚法推拿流派即是在继承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
该流派以法和揉法为主要手法,以按、拿、揉、搓、捻5法及被动运动为辅助手法,并强调病人要作针对性的自主性运动锻炼。
其它流派如一指禅推拿、正骨推拿、内功推拿、脏腑点穴推拿、点穴推拿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建国后,推拿古籍的整理和出版,推拿新著和译作,推拿科研和教育、推拿医师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使推拿学术得到了全面发展。
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著的《推拿学》是该时期很有影响的第一部推拿专著,载有推、拿、滚、擦、按、摩、揉、缠、点、掐、捻、搓、摇、抖、拍、打、抹、弹、分、合20种成人推拿手法,以及按、摩、掐、揉、推、运、搓、摇8种小儿推拿手法,并附有24种小儿推拿操作法,其中复式操作法13种。
次年,上海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推拿学讲义》作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增入“捏法”1种成人手法,“掐法”、“拿法”2种小儿手法。
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编著的《推拿学》作为上海地区的大学教材,载成人手法17种,其中新增“扳、背、踩、拔伸、屈”5种运动关节手法;小儿手法13种,其中新增“捻、刮、扯”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