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一、课题的提出节约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担负着培养素养启蒙教育的重任。

据统计,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日产量人均为0.7-1.0kg,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

全国大、中、小城市(镇)生活垃圾产量接近2亿吨。

垃圾的利用率却很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据专家测算,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水资源为8000~950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一年的用水总量已经达到5600亿立方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与日俱增,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极限。

有关专家发出警告,从2010年开始,我国就将进入严重缺水期,而到2030年,我国所有可利用的水资源都可能严重枯竭,被人们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将成为中国最短缺的物资。

就地收集利用自然雨水、净化处理生活污水,循环利用淡水资源,是节约水资源,减少城市污水排放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自然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途径。

据调查,我们徐州市城东小学平均每月用水量350~400吨,水费支出800~1000元。

而流排到水沟的废水都是清洁无毒无害的,经过净化处理是完全可以作为打扫卫生之用;大自然每年降到我校园数千吨清洁自然雨水,除少部分降落在花坛的雨水渗透到土层,90%的雨水都流到排水沟与污水混合在一起流入自然水域。

水是一种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息相关。

地球上虽然到处都是水,但绝大部分是海水。

人类需要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3%。

就是这很少一部分的淡水还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变成了冰山冰川。

所以可直接供给人们生产、生活的水十分有限。

所谓污水、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用过倒掉的废水,其中大多数用过的水是无毒无害的,经过沉淀,过滤,消毒后是可以在循环利用的,比如,人们在生活中淘米、洗菜、洗衣、洗澡,刷牙、洗脸、等水都是无毒无害的,经过在家庭简单的沉淀、过滤处理,可以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循环利用,而我们生活用水大多都是一次性使用。

我们学校用水也不例外。

据我长期观察研究,我们学校排到污水沟的水,大多都是无毒无害,里面只是混入了一些不溶于水的泥沙,(全校师生洗手脸、洗衣物,打扫卫生、拖地擦桌椅门窗),这些污水经过沉淀、过滤净化处理,作中水循环使用,除了不能饮用外,用来打扫卫生,冲刷厕所、养护校园绿地是完全没问题的。

为提升我校科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创设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氛围。

利用科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在校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制作)。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科技创新能力,故提出本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宗旨1指导思想: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理念为指导思想;2.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1.)“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

学校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途径和方式有:1.注意校藏书刊的结构(增添科技藏书),更新科学教育设备;2.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3.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4.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有关的校本课程。

(2)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因此,每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

为落实《标准》的要求,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在原有自然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或改建为科学教室,其间设置科学参考书籍、图册、图片,各种常用工具和制作材料,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废旧包装容器,小生物角、沙盘模型及学生制作的各种标本。

此间科学教室既作为实验室,又作为学生"动手做"的活动场所,也是工具库、材料库及成果展览室,是孩子们科学活动的天地。

(3)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观察实验、标本制作,科技创新,植物种植,动物饲养,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引导学生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科学实验,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向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自行获得知识的新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在利用校本资源课程的同时,探究校园污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收集自然雨水解决日常生活生产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居民小区、城市居民小区、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学校、社会团体、餐饮商业服务、厂矿企业、企事业单位开发利用第二淡水资源积累科学、简便、可行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从源头根治水污染,使经济发展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协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道路。

3、结合科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植物种植,动物饲养观察实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管理等实用技术,亲身经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四、校本资源课程场地选择与构建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科学校本资源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观察实验场地,选择在校园最东头宽2米,长58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北教学楼后东面长96米,宽3米,面积288㎡;校园双排地下排水沟60立方米、厕所化便池9㎡。

科学实验室兼科技制作活动室、科学教学研究办公室设在北教学楼东头四间教室。

东头三间教室作科学实验、科技制作室,西面靠楼梯口一间作科学教研室。

(参考附图1)2、植物种植综合实践活动观察实验区:校园内的现有花坛和绿地都是植物种植观察实验区,在保持现有卉品,树种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生态环保、循环利用,合理布局的科学发展观原则,增加一些具有美化校园、观赏食用经济价值的,便于学生在校园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实验的花卉果树品种,对一些没有观赏,研究价值的杂乱常绿树种只保留品种让学生认识这种树种,(如园柏,海棠、百日红、十大功劳等品种)。

把苜蓿草、白色三叶等能用于草食动物饲料的草本植物和学生生活中喜欢食用的常见水果树引进校园安家落户,不在请城市园林专家来搞规划设计,请农业果树技术人员来规划指导,为便于学生观察认识校园的绿化品种,对校园生长的花卉树木品种全部挂牌,注明植物的名称,科属,产地,生长环境条件,用途,经济价值。

我校目前能用于植物种植供学生科学观察实验综合实践场地仅有一个15平方米的小花坛,这么小的一块地方,远远不能适应今后大黄山居民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把大黄山居民区2000余名小学生集中到城东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利用校本资源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具有开放性超前发展意思的,课题研究要求由市、开发区管委会主管领导出面协调,从城东小学东围墙外孤山村的耕地中,调整一块2000平方米耕地,建造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大黄山居民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方案是,把大黄山居民区7所村办小学撤并到一所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建设的学校里接受义务教育,对大黄山区教师,进行全面业务考核,择优聘用上岗,选拔最优秀的教师上岗从事教育工作,利用湖庄、老户人小学校舍、校园土地建设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不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师安置到基地从事适合体力技能的工作,不要让哪些搞教学不行,安排其他工作不能干,工资不少开,留在学校里影响在岗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撤并后的的村小,校舍、财产、土地有开发区统一使用管理,即可拍卖,也可作新项目开发使用,那个村领导和村民不同意,就让他自己村办学校,教师工资、教育经费由该村村负担,国家概不拨付一切教育费用。

目前大黄山撤并的几所村小校舍教村管理使用,租赁给村民居住,搞养殖,收入全部归村里。

国家再投资建设新校舍,为减轻国家教育负担,这种不利于教育发展的局面得扭转。

据我考察,孤山村小占地面积约7亩地,大黄山居民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规划方案,校址选在城东小学,现有土地面积11250平方米,据我初步测算,在校园南、西面个划出15米宽土地,建造大黄山居民区中心,步行街商业生活服务居住6层商品楼,按照目前大黄山居民区基价1600元价格出售商品房,重建一所拥有60个教学教室现代化学校,在岗教师每人一套60㎡住房,资金都住够用的,并且还能保证学校每年有不低于20万元的房租收入。

只要这个工程能全部启动,就不需要国家投资。

学校重建方案建好后,孤山村小要撤并到城东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孤山村小7亩耕地和教学楼设施就会腾出来,可以用校舍土地等价交换耕地的方法解决课题研究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用地。

因大黄山居民区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规划方案,还没有正式向上级领导申报,只有在学校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研究。

我校计划在校园最东头约15㎡花坛中,埋设四道自动渗水管,与生态池接通,用控制阀控制水渗透量,科学教师结合科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植物种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会堂、锅炉房东面长期封闭闲置的空地,长35米,宽1.5米开发出来种植桑树苗,为养蚕教学,学生开展养蚕观察实验实践活动生产优质桑叶;2.生态池塘建设;花坛南边双排宽1.5米、宽2米排水,挖1.1米深,砌砖混凝土防渗墙(见设备设计图一)地平线0.5米处盖混凝土盖板,北面一道作校园排水沟,南面一道作污水净化清水储存库,混凝土盖板上面盖20~30优质沙壤土层,地平线上面砌0.5米高砖混防墙,与北面种植花坛墙持平。

生态池塘与校园污净化清水库用金属管连通,阀门控制,用净化处理的清水补给生态池塘动植物生活用水,里面放养水生动物(各种鱼类、青蛙),种植水生植物,形成一个校园池塘群落.在这个池塘群落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为动物生命活动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的排泄物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机肥料。

2.动物饲养观察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场地选择;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动物观察实实践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让学生与活体动物零距离接触,观察研究探究动物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性,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实用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