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回荡[摘要]:西方从古典建筑到当代建筑(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变迁。
[关键词]:西方古典建筑西方当代建筑美学特征形式思考在建筑美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西方建筑美学是一簇绚丽激扬的奇葩。
其美学思想和风格特征简述如下: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前1世纪):古希腊建筑反映人本主义世界观,体现严谨的理性精神,追求理想的美。
其美学观受到理性的影响,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
”人体美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当客体的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客体就是美的。
建筑风格特征庄重、典雅、精致、性格、活力。
“表现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实例:1.古典盛期代表,雅典卫城及主要建筑。
2.会堂与半圆形露天剧场。
如megalopolis剧场与会堂。
3.晚期出现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
如雅典奖杯亭和哈利克纳苏mausoleum陵墓。
出现集中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新手法。
祭坛发展为独立的建筑物,如帕格玛卫城宙斯祭坛。
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
古罗马建筑(公元前30年~5世纪):1.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罗马多立克、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混合式。
2.解决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同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券柱式。
3.解决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叠柱式,创造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
4.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5.创造拱券与柱列的结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
6.解决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7.大型公建风格凝重宏伟,形式多样,和谐统一。
实例:1.神庙。
如万神庙。
2.军事纪念馆。
如凯旋门和记功柱。
3.剧场。
如罗马marcellus剧场。
4.罗马大斗兽场。
5.公共浴场。
如caracalla浴场。
6.巴西利卡。
如图拉真巴西利卡。
7.居住建筑。
8.宫殿。
拜占庭建筑(公元330~1453年):发展古罗马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穹顶支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
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
实例:君斯坦丁堡santa sophia大教堂。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5~10世纪):体型较简单,墙体厚重,砌筑较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实例:罗马圣保罗教堂。
罗马风建筑(10~12世纪):承袭早期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为减轻建筑形体的封闭沉重感,除钟塔、采光塔、圣坛和小礼拜堂等形成变化的体量轮廓外,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或简化的柱式和装饰。
其墙体巨大厚实,墙面除露出扶壁外,在檐下、腰线用连续小券,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窗口窄小、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有较大的空间变化,内部空间阴暗,有神秘气氛。
实例:比萨主教堂群。
哥特式建筑(12~15世纪):典型构图是山墙被两个钟塔和中厅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杆、门洞上的雕像带等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
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内部近似框架式结构,几乎没有墙面可做壁画或雕塑。
祭坛是装饰重点。
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窗,极富装饰效果。
外部力求削弱重量感,一切局部和细节都减小断面,凹凸大,用山花、龛、小尖塔等装饰外墙。
完全脱离古罗马的影响,以尖拱、尖形肋、拱顶、坡度很大的屋面、飞扶壁、束柱、彩色玻璃花窗、钟塔等造成外部向上的动势,艺术与结构、整体与细部相互统一。
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导向祭坛和垂直向上的动势。
创造出浓厚的向往天国的宗教气氛,体现“神圣的忘我……”。
15世纪后,法国发展为“辉煌式”哥特建筑;英国发展为“垂直式”哥特建筑。
实例: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
英国: salisbury主教堂。
德国:cologne主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西班牙:borgos主教堂。
文艺复兴建筑(广义的指15~18世纪):抛弃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
采用古希腊、罗马柱式构图要素。
认为古典柱式构图体现和谐与理性,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出现手法的两种表现:1.教条式模仿过去大师的创作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
2.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体形和意外的起伏转折。
实例: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中心。
如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ricardi府邸、巴齐礼拜堂。
盛期(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以罗马为中心。
如坦比哀多、法尔尼斯府邸、laurenzia图书馆、圣马可图书馆。
晚期(16世纪下半叶),以维晋寨为中心。
如维晋寨的巴西利卡、圆厅别墅。
另外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
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1.追求新奇。
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
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限,使其相互渗透。
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实例:如罗马耶稣会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波波罗广场。
古典主义建筑(17世纪下半叶):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
在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强调轴线对称,注意比例,讲求主从关系,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
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形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
而内部空间与装饰上常有巴洛克特征。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理论。
实例:卢浮宫东立面、凡尔赛宫。
洛可可建筑(18世纪):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应用明快鲜艳的色彩,纤巧的装饰,家具精致而偏于繁琐,具有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粉脂气。
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建筑:(限于篇幅,在此从略)值得一提的是浪漫主义、折衷(集仿)主义。
如英国议会大厦、巴黎歌剧院等。
工程师成为新建筑思潮的促进者。
如伦敦“水晶宫”、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埃菲尔铁塔、机械馆。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限于篇幅,在此从略)值得一提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美国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等。
如莫里斯的“红屋”、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赫尔辛基火车站、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等。
此时是对新建筑的探求和向现代建筑过渡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成功及广泛应用。
科学技术:现代建筑美学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现代主义以科学代宗教,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分享科学的方法和逻辑,在作品中追求结构秩序的合理性,梦幻的明晰与逻辑性,材料媒介的合理性。
尼采高喊:上帝死了!(建筑师取而代之,成为全能的创造者。
)权威、标准死了!(反传统,反过去。
)人类是一个大实验场!(实验性建筑美学。
)人类没有终极状态,没有目的!(重生命过程,重表现。
)尼采肉体已去,但其思想在20世纪每个时期均被消化、利用,一直延伸到后现代文化场。
特征:现代主义思潮对技术未来的坚信,对人类进步,客观真理的信仰,促使现代建筑美学不断被创新、超前和现代观念所塑造。
无论高技术派,还是解构主义等,均多向地、多层次地实验着各种观念、材料和技术,成为一时的内在需求和普遍时尚。
每个建筑师都毫无禁忌地探讨和尝试各种建筑美学语言、造型语汇与符号。
“新”之崇拜成为建筑美学的主体。
事实上,当时的建筑美学与技术一样,一直是建立在人造形式创新这一基础之上的,实验性建筑美学已成为20世纪的西方建筑美学主流。
本质:由现代主义开始,西方建筑美学的目标转向建筑美学内部,建筑本身。
到21世纪的今天为止,整个西方建筑美学就是视觉、知觉、语言系统的演变、进化过程,是以现代主义为主流,不间断地完成建筑美学内部革命、纯化建筑美学内部的语言过程。
每一种形式语言的变革都暗示着动机的潜在性冲动,是建筑师干预准则时的运动。
无论哪一种流派,哪一个人的风格,其本质在建筑美学上都是“表现”二字,即“表现”是给自我确定中心的方式。
“表现”带出内容,带出精神性。
“表现性”是现代建筑美学的总本质,并本质区别于古典建筑时期的“再现”美学艺术。
[结束语]:在我心中,真正而伟大的建筑美学是超越现实精神状态的,是感知未来世界和全新精神的一种方式。
对于沉睡于俗世而不能自醒的人类,建筑美学也是一种救赎和解放。
[参考书目]: 《建筑美学》吕道馨著《外国建筑史》清华大学陈志华著《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大学等主编《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婉英著《西方古典现代艺术史》葛作鹏著《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美学四讲》李泽厚著《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辅导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