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类编古文字学著作,高明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影印版。
783页。
检索自商代甲骨文至秦篆字形的工具书。
收已识的古文字和徽号文字,共3958字,18483个字形。
分3编:第一编古文字,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秦篆4栏;第二编合体文字,分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文字3栏;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和金文两栏。
每字下均用小字注明该字出处。
绝大部分的字均收有多个形体,各个异体之间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甲骨文依惯例分为5期,金文分为西周早、中、晚三期。
书后附有《引书目录》《引得目录》和《检字索引》。
此书收罗古文字全面、可靠,是研究古文字的必备参考书,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高明、涂白奎编。
对原书的材料作了补充,使该书进一步完善。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是由作者徐中舒主编的一本书。
出版时间2010-10-1装帧平装ISBN 9787101074628 开本16开页数650页语种繁体中文书名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定价¥180.00作者徐中舒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品牌中华书局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作 者 李孝定出版时间 1965年 ISBN 9786666718121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页 数 4766页 台湾李孝定编著。
正文十四卷,另有存疑、补疑、待考各一卷。
编排采用《说文解字》体例部次。
每字之下,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的各种异体,详注出处,再列各家异说,最后加上著者的按语。
对了解1965年以前的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堪称便利。
1965年台北出版。
金文诂林 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作 者 周法高主編 / 張日昇 / 徐芷儀 / 林潔明編纂 出版时间 1975 统一书号10201-123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 页 数 全十六冊1内容介绍該書以容庚增訂三版《金文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為據,羅列諸家之說於每字之下。
書名仿丁福保《說文詁林》而體例稍異:第一,丁書剪貼原書影印,此書則因字條多采自殷周銅器銘文考釋,故不得不摘抄;又因《金文編》及我國新出版書籍中簡體字頗多,故抄寫時一一改為繁體。
第二,《說文詁林》近萬字,異體甚少,《金文詁林》則收字才四千,據《金文編》每條下列舉原句文句,約一萬八千條,《金文編》未收者,複列舉於每字下,約得二萬條,作用與殷周金文索引相同。
第三,《說文詁林》彙聚群言,不著己見,本書間有按語。
第四,書末附採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
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於 1977年出版。
2作者介绍 周法高(1915.9-1994.6.25)字子範,號漢堂,江蘇東台人。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早年讀中學時,曾寄居姑父著名學者王伯沆家,受其影響,對國文產生濃厚興趣。
高中時參加全校作文比賽,獲第一名。
1935年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在小學和文字學方面用力甚勤。
1937年抗戰爆發,隨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沙坪壩。
1939年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同年考取西南聯大之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為著名音韻學家羅常培、丁聲樹。
1941年畢業,獲文科研究所碩士學位。
畢業後考入中央研究院,任語言組助理研究員。
1933年與董同龢赴成都調查方言。
抗戰勝利後,1946年隨史語所復員南京,同年兼任中央大學副教授。
1947年,與董同龢一起獲得中央研究院楊銓獎金。
1948年升為史語所副研究員。
1949年赴台,同年兼任臺灣大學教授。
1953年升為史語所研究員。
1955年,任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歷時三年。
1962年,任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客座教授。
1963年,任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
1964年至1976年,應聘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座教授、主任、研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部主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同年9月,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1年,被推舉為美國語言學會榮譽會員。
1981年、1984年分別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第十一屆、第十二屆評議會評議員。
1985年,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同年應聘為臺灣東海大學講座教授。
1994年6月25日,因心臟衰竭,逝世於台中東海大學寓所,享年八十歲。
周法高主要從事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音韻學方面,學士論文為《經典釋文反切考》、碩士論文為《玄應音研究》,進入史語所後陸續寫了幾篇音韻學方面的論文。
語法方面,根據美國結構語言學派的語言理論,寫成《中國古代語法》,分造句編、稱代編、構詞編三冊,共約120萬字,堪稱中國古代語法之巨著。
文字學方面,所主編的《金文詁林》、《金文詁林補》和《金文詁林附錄》,是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工具書。
主要著作:《中國古代語法》、《中國語文研究》、《金文詁林》(主編)、《周秦名字新詁匯釋及補編》、《顏氏家訓匯注》、《廣雅索引》(主編)、《廣雅疏證引書索引》(主編)、《周法高上古音韻表》、《說文通訓定聲目錄周法高音》、《牧齋詩注校箋》等,有《漢學論集》、《中國語言學論文集》、《中國音韻學論文集》等;有論文一百餘篇,主要有:《廣韻重紐的研究》、《金文零釋》、《西周年代新考》、《西周金文斷代的一些問題》、《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論金文月相與西周王年》等。
说文解字注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说文解字注》是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代表性作品。
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快速导航∙城市百科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类型字典意义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语言中文中文名说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目录∙1简介∙2特点∙3成书背景∙4内容精要∙5作者简介∙6专家点评∙7逸事1简介作者:段玉裁类型:字典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2特点编辑《说文解字注》的特点:校勘大徐本《说文》的不足之处,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于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後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注》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
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於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
对《说文解宇注》的微瑕,清代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并且以专著的形式予以订正。
这类代表性的著作有冯桂芬的《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徐承庆的《说文段注匡谬》、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王绍兰的《说文解字段注订补》等。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
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谓古之正音,或谓古之合音。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循而考之,各有条理。
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
《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
凡言“一日”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
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门。
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削之密。
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
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
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舆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
3成书背景《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
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
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
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江苏金坛县。
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
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
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
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
”这位学政的话有双重含义,其中一层含义乃包含了段玉裁尔后在学问上的成就;质之以后的事实,恰恰只应验了这层含义。
由于学政尹元孚的鼓励,段世续更寄厚望于段玉裁,朝夕课之,不敢稍怠。
玉裁也益加勤奋,于先秦两汉间书,尤其精心研读,此为其日后注《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段世续当时极其贫困,田无一垅,仅靠设馆授读,维持清苦的生活。
段玉裁能以“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潜心于学问,以学习中求得的乐趣排除生活上的艰难困苦。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段玉裁26岁中了恩科举人,不免踌躇满志,决意在举业上一展鸿图,不久便赴京师参加应试。
在钱大昕的寓所,读到了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该书考据博衍,立论精当,使他惊叹不已。
这是段玉裁转而致力于治学的原因之一。
他读顾书而进一步认识到古音的重要,便下了决心要研究音韵之学。
因为不通晓古音就不能真正读懂先秦两汉的有韵之文,也无法解释无韵之文的假借等现象。
翌年春闱大试,不料段玉裁名落孙山。
这固然使段玉裁一家异常失望,但同时却又坚定了他治学的志向,决计以治学的成绩来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为维持生计,他以举人资格担任景山万善殿官学的教习。
三年后,戴震进京应试落第,段玉裁与之相遇于京师,两人志趣相似而境遇又复相同,玉裁大有相见恨晚之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