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概要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指南概要

维普资讯 20年105月第33卷第1期』竺盟,!!:・l・3心房率12mn00O/i开始,当起搏至,获后突然终止t房夺l起搏,可有效地转复房扑为窦性心律。

当初始频率不能终常止房扑时,在原来起搏频率基础上再增加12mn必0—0O/i,要时重复上述步骤。

终止房扑最有效的起搏频率一般为房超声阴性者,应给予抗凝治疗。

也()五导管消融治疗在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入口之间的峡部进行消融,以阻断房扑的折返环路,可以治愈房扑。

消融关键峡部造成双向阻滞作为判断标准,可将房扑消融成功率提高到9%一010%。

0扑频率的10一102%3%。

若高位右房起搏不能终止房扑,则可更换起搏部位;或在快速心房起搏基础上再增加期前刺激,型起搏器的功能开发便采用了这一技术。

一些研究证新实。

食管起搏也常常有效。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经许多研究证实,经普罗帕酮、氟卡尼或胺碘酮治疗的房颤患者中,%一0发生房扑。

前瞻性研究表明,房扑152%若胺、依布利特和普罗帕酮有助于提高快速心房起搏的房扑转复成功率。

值得指出的是,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持续性房颤的发生。

此外,在房扑转复为窦性心律之前,可出现一段时间的房颤。

()扑的慢性期治疗(6三房表)为主要心律失常,峡部消融后持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房扑的发生率将会降低。

峡部依赖性房扑患者成功消融后,其房颤发生率取决于消融前房颤的发作情况。

对于仅有房扑的患者,消融术后随访(81)1 ±4个月,颤的发生率为8;房%相反,房扑与房颤并存但以房扑为主的患者,消融术后随访(01)月,颤的复发率为3%;以房颤为主的患2±4个房8而者,颤的复发率为8%。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管消融则房6导单纯房扑或以房扑为主要心律失常的患者效果最好。

二、非峡部依赖性房扑表6房扑的远期治疗建议与峡部依赖性房扑相比,非峡部依赖性房扑较为少见。

多数非峡部依赖性房扑与心房瘢痕有关。

累及心房的心脏手术如先心病矫正术、二尖瓣手术或心房迷宫术等是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的常见原因。

这种心律失常又称为“ 损伤相关性大折返性房速” 。

峡部依赖性房扑可与损伤相关性大折返性房速并存,而导致多折返现象。

这类房扑心电图上的房扑从波形与峡部依赖性房扑波形不同,有相似之处。

有些患者但的心电图P波很难辨认,可能与心房肌的大量瘢痕有关,这确诊必须依靠心内膜标测。

标测与导管消融:非峡部依赖性房扑的难度远远大消融于峡部依赖性房扑。

如房扑患者曾有过先心病手术史,则应怀疑为非峡部依赖性房扑,最好到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诊治。

峡部依赖性房扑常常出现在心房外科手术前,可与也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卡尼治疗房扑的长期有效率.I氟为5%。

需要强调的是,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扑时0IC必须与B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合用,因是I类药物可原C“ 伤相关性大折返性房速” 存。

消融成功与否,损并关键在于识别折返环的关键部位。

房缺修补术所致的右心房手术切口,可能是成年人损伤相关折返性房速的常见原因。

手术切口常在右心房侧壁,返激动常围绕该切口痕折返。

沿折瘢瘢痕下缘到下腔静脉口之间行线形消融,或沿瘢痕上缘到上腔静脉口之间行线形消融,常可阻断折返环,实施起来通但常有一定难度。

大折返性房扑也可发生在左心房,但较右心房房扑要少见得多。

导管消融治疗可能有效,由于目但前研究的病例数少,其效果与副作用尚难定论。

三、特殊情况下的房扑治疗房颤是外科手术尤其是二尖瓣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可高达2%一0;05%同样,房扑也常发生在心脏外科手术后。

术后房扑的致病因素常见有心包炎、自主神经张力变化或心房肌缺血。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电极常暂留置一段时间,以便用于快速心房起搏转复房扑。

若电刺激无效,则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有研究证实,应用依布利特对静脉减慢房扑频率,并引起11:房室传导。

2U类抗心律失常药物:.l口服最高剂量的多非利特(050p、0/)房扑组维持窦性心律在30天以内或以上者达,2d,g57%,颤组仅为4%。

多非利特的禁忌证为肌酐清除3而房|D率小于2lmn低钾和低镁血症以及Q0m/i、T间期延长。

(房扑的抗凝治疗四)最初人们认为,扑复律过程中引发血栓栓塞的危险在房性可以忽略不计。

但新近观察显示,栓塞发生率为17一.%70。

未经充分抗凝的房扑患者直流电复律后血栓栓塞风.%险为22,.%而在房颤组则为50一.%。

因此有关房颤.%70的抗凝治疗指南也适用于预防房扑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考虑心律转复(包括电复律、药物复律或导管消融)患者抗凝治疗达标(N:IR值为20—.)房扑.30、持续时间少于4小时或经食管超声未发现心房血栓。

食管8维普资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1月第3卷第13期CiJai。

aur20,o3o1hCroJna5V13N.ndlyo.110例心脏术后发生房扑的转复成功率为7%,8合并房颤患者转复成功率为4%。

依布利特可引发多形性室速,4发生率为18,.%均在推注后数分钟内发生。

有报道静脉应用多非利特同样对心脏术后的房扑或房颤有效。

房扑也可发生于其他多种病症患者,如慢性肺部疾病、急性肺炎、肺外科手术后或A。

房室结抑制剂或静脉给予MI胺碘酮可有效控制心室率。

若房扑伴有严重的慢性心衰或低血压,立即行直流电复律。

应特殊情况下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表7妊娠时室上速的治疗建议、妊娠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大约5%的妊娠妇女可有房性早搏,常为良性,0通能耐受。

妊娠期间,持续性心律失常较少见(%~%)其中阵203o,发性室上速发作症状加重者约占2%。

几乎所有常用的抗0心律失常药均可不同程度穿透胎盘屏障,因此必须考虑到药物对胎儿的不良作用。

虽然致畸危险最多发生于妊娠开始的8内,期也周但后可因药物引起不良作用。

妊娠时心排量、容量增加,血血清二、成人先心病合并室上速随着先心病存活到成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加,室上速发生率上升。

这类患者如果没有行矫形手术,由于心房充盈压力的增加,常出现心律失常,中房扑和房颤最常见。

外科手其术在心房内的切口也容易导致术后切口相关性房扑。

(房缺一)成人房缺未修补,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大约为2%,0其中房颤占大部分,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升高。

房缺患者的肺并蛋白浓度降低,胃分泌、动力及肝脏酶活性等改变,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生物利用度及排出,因此在妊娠不同阶段必须仔细监测,调整剂量。

由于缺乏妊娠妇女中的对照研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都应视为可能对胎儿有一定的毒性,尽可能避免使用,其应尤在妊娠头3个月内。

对症状轻、无结构性心脏病者应以劝慰为主,仅在症状难以忍受或心动过速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才予抗心律失常药干预。

对于怀孕前已存在有明显症状的室上速发作的妇女,应尽可能在怀孕前作导管消融治疗,于已怀孕而药物治疗无对效或难以耐受发作症状的患者,必要时也可在妊娠中期(第4~个月)上述治疗。

6作1房室结依赖性心动过速的急性转复(7:用迷走.表)先刺激方法,如无效可行静脉腺苷治疗,常是安全的。

如腺通苷无效,可静脉应用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

维拉帕米静脉注循环血流/体循环血流>.或伴有症状者,415在0岁前接受外科手术或经皮封堵可减少房性心律失常;4以后者但0岁几乎无效。

对房扑的处理,者如果没有进行外科手术,患房扑可能是经界嵴至峡部传导而引起的,导管消融有效。

如果根据血流动力学的标准,房缺的封堵不是最佳适应证时,应选择房扑的导管消融而不选择单纯的外科手术封闭房缺。

如果房缺适合封堵,患者有房扑,应考虑外科手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并行导管射频消融,者在有心律失常外科治疗经验的或医疗中心,中行峡部导管消融。

在外科修补后的患者,术房扑既可是峡部依赖性,能为非峡部依赖性(切口或瘢也可即痕所致)两者单独发生或在同一患者共存,,处理方法如前所射可引起母体低血压及胎儿灌注降低。

直流电复律在妊娠各阶段都是安全的,必要时可应用。

2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7:高辛或B受体.表)地阻滞剂(萘洛尔或美托洛尔)一线药物。

洋地黄类可安普为全用于妊娠妇女,疗效不够确切。

普萘洛尔、托洛尔但其美通常是安全的,但最好不要在头3月内使用,个有报道其可述。

如果适合并选择导管消融,必须考虑房扑可能是由于非峡部依赖的机制引起,融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消采用三维标测方法以确定非峡部依赖性心律失常。

()二大血管异位大血管异位采用Msrutd和Sni修补法,体静脉aenng使血改道进入形态上的左心室,其与肺动脉相连,肺静脉血让注入形态上的右心室,与主动脉相连。

心房手术范围广,并容易损伤窦房结功能。

一项48的研究报道,utd7例Msr修a补后,围手术期的房扑发生率为1%,位房扑发生率为4异1,年后房扑达2%,观察的发生率更高。

%204以前引起子宫内生长迟缓等不良作用。

p受体阻滞剂中,选择性B制剂理论上可能更好,因为它较少影响周围血管扩张及子宫松弛。

以上药物无效时,可用索他洛尔,但经验不多。

也可用氟卡尼、普罗帕酮等治疗,但经验也很有限。

奎尼丁耐受性尚好,别患者中有胎儿但个血小板减少及神经毒性。

普鲁卡因胺相对安全,治疗耐短期受性好。

胺碘酮应严格限制,其他药物无效或威胁生命在对的心律失常中才应用。

维普资讯 2005年1月第33卷第1期CiJai』hCrondl,翌!()ao四联症三Fltl表8成人先心病患者室上速的治疗建议Fltao四联症修补时的心房切口容易引起后期的切口l很相关性房扑。

随访35年,0出现房扑,1出现持续室1%1%速,突然死亡。

窦性节律时心电图大多显示RB,8%BB室上临状床况治建疗议羹粟军速伴差异传导时也呈RB。

右心室流出道或圆锥的间隔BB部折返,可引起室速。

尽管多数室速的QsR形态符合LBBB型,有约2%的患者室速为RB也5BB型,因此用RBBB图形区分室速和室上速并不可靠。

(Esi四)btn畸形eEsi畸形中的2%合并房室旁路或房束支旁路,btne5右侧旁路或多个旁路发生率也高。

AR、VT房扑、房颤和异位房速也常见。

虽然有RB,有右侧旁路时,室的预激会BB在心掩盖RB的特征。

这样,者可能出现前向ARBB患VT伴RBBB图形,终止后恢复窦性心律,出现右侧旁路引起的预激图形。

LBBB图形的心动过速,由于逆向AR是VT或者房为非致命的,生率高,但发有复发倾向,治疗困难,使患者生活质量、工作能力下降,使心功能恶化、基础心脏病加重。

因此,范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高治疗水平,属规提实必要。

速和房扑经旁路下传所致。

轻度畸形,不产生症状。

而三尖瓣反流和大的房缺会引起紫绀和血流动力学障碍,因心律并失常而恶化。

基于畸形和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速会产室上本指南的编写,据我国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发表的资根料,了美国和欧洲有关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指南,参照尽可能地使我国的诊治规范与国际上接轨。

生紫绀、明显症状甚至死亡。

当旁路存在时,房颤或房扑患者快速的心室率也会引起猝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