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例2-6 下图所示为一电网络系统,其输入为电压u(t),
输出为电容器的电量q(t),列写该系统微分方程。
L u i R C
解:根据克希荷夫电压定律,得
di (t ) 1 u (t ) L Ri (t ) i(t )dt dt C dq(t ) ∵ i (t ) dt
2)进行受力分析,列写微分方程,
f (t ) m x (t) c· k x (t)
利用
F ma ,得
(t ) m (t ) f (t ) kx(t ) cx x
3)整微分方程,得
(t ) cx (t ) kx(t ) f (t ) m x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等于各个输入单独作用而产生的输出之和。 和的响应等于响应之和。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在时域中描述系统(或元件)动态特性的 数学模型,或称为运动方程。利用微分方程可 得到描述系统(或元件)动态特性的其他形式 的数学模型。
(t ) cy (t ) ky(t ) x(t ) 如: m y
消去中间变量i(t),并整理得,
(t ) RC q (t ) q(t ) Cu(t ) LCq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例2-7 下图所示为一个两级串连的RC电路组成的滤波 网络,输入为电压ui,输出为电压uo。分析ui, uo与系 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列写该系统微分方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例2-2 下图所示为一简化了的机械系统,求其输入 x(t)与输出y(t)之间的微分方程。 解:在不同的元素之间,可能会有中 间变量。 设中间变量x1,且假设x>x1>y。 取分离体阻尼活塞和缸体部分,并 进行受力分析,
图2-2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根据受力分析,列写微分方程组, k1 x(t ) x1 (t ) cx1 (t ) y (t ) (1)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2.2 2.3 2.4 2.5 2.6
概述 系统的微分方程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反变换 系统的传递函数 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 考虑扰动的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章教学大纲
本章教学大纲
1. 掌握机械、电气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表1 拉氏变换对照表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二、拉氏变换的定理 1. 线性定理 和的拉氏变换等于拉氏变换之和。 设L[f1(t)]=F1(s),L[f2(t)]=F2(s),则 L[af1(t)+bf2(t)]=aF1(s)+bF2(s) 例 已知f(t)=1-2cosωt,求F(s)。 2. 平移定理(复数域的位移定理) 若L[f(t)]=F(s),对任一常数a(实数或复数),则有
cx1 (t ) y (t ) k2 y (t )
(2)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x1(t),得,
k2 k1 x(t ) x1 (t ) k 2 y (t ) x1 (t ) x(t ) y (t ) k1 将x1(t)代入(2),整理得系统微分方程为,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1)克希荷夫电流定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若电路有分支路,它就有节点,则会聚到某节点的所
有电流之代数和应等于0(即所有流出节点的电流之
和等于所有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
i(t ) 0
A
如右图所示,
i1 i2
A i3
i(t ) i i
1 A
2
i3 0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R1
R2

C1

C2
uo
消去中间变量i1、i2,整理得,
o (t ) ( R1C1 R1C2 R2C2 )u o (t ) uo (t ) ui (t ) R1R2C1C2u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负载效应: 是指对于由两个物理元件组成的系统而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三、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2.1 概 述
1. 定义 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系统,否则为 非线性系统。 2. 分类 线性定常系统:
线性时变系统:
非线性系统: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3. 特性
2.1 概 述
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线性系统在多个输入的作用下,其总输出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建立数学模型(建模)的方法
2.1 概 述
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应该以最简化的形式、准 确地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1. 分析法(解析法) 建
根据系统或元件所遵循的有关定律来建立数学 模 模型的方法(列写数学表达式)。 方 2. 实验法 法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并拟合出比较接近实 际的数学模型。
0 (t ) u0 (t ) ui (t ) RCu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方法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给定输入量、扰动量
1. 确定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 按信号传递的顺序,从系统输入端出发,根据各变量 所遵循的物理定律列写系统中各环节的动态微分方程; 3. 消除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微分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克希荷夫电流(电压)定律等 4. 整理所得到的微分方程,将与输出有关的项放在方程 的左侧,与输入有关的项放在方程的右侧,各阶导数项 按降幂方式排列。 (n) ( n 1) 0 (t ) a0 x0 (t ) a x ( t ) a x (t ) a1 x 如: n 0 n 1 0
k2 (t ) k2 y(t ) cx (t ) c k 1 y 1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 电网络系统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遵循的定律:克希荷夫电流定律、克希荷夫电压定律
元素:电阻R、电感L、电容C 电阻元件: 电感元件: 电容元件:
UR U R iR R, iR R diL 1 UL L , iL U L dt dt L dU C 1 U C iC dt , iC C C dt
2. 了解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3. 熟悉拉氏变换及反变换、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解法;
4. 掌握传递函数基本概念及典型环节传递函数;
5. 掌握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的化简。 教学重点:微分方程建立、传递函数概念与求法、典
型环节传递函数、方框图等效变换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概 述
2.1 概 述
一、数学模型 1. 定义 定量地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能,揭示系统的结构、参 数与动态性能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2. 种类 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统计学方程、传递函数、频 率特性、各种响应式等。 离散系统 连续系统 3. 研究领域 • 时间域——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状态方程; • 复数域——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 • 频率域——频率特性。 连续系统 离散系统
质量元件: 阻尼元件:
弹性元件:
c
F ma m x
c—粘性阻尼系数 Fc cv cx
Fk kx
k—弹性系数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2-1 列写下图所示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解: 1)明确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f (t) m c x (t)
图2-1
k
输入—f(t) , 输出—x(t)
言,若其中一个元件的存在,使另一元件在相同输 入下的输出受到影响,则有如前者对后者施加了负 载,这一影响就称为负载效应。 上例中,两个RC电路串联,存在着负载效应。
第1个RC回路:
第2个RC回路: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将一些非线性方程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用近似 的线性方程来代替,使之成为线性定常微分方程。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2.3 拉普拉斯变换与拉普拉斯反变换
一、 拉氏变换的定义 若f(t)为实变数t的单值函数,且t<0时,f(t)=0;当t≥0 时,则函数f(t)的拉氏变换记作L[f(t)]或F(s),并定义为 st f ( t ) e dt L[f(t)]=F(s)= 0 (2.3.1) 式中,L—拉氏变换的符号; s—复变数,s=σ+jω(σ、ω均为实数); F(s)—是函数f(t)的拉氏变换,它是一个复变函数,通 常称F(s)为f(t)的象函数,而f(t)为F(s)的原函数;
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系统的微分方程
例2-4 下图所示为一电网络系统,其输入为电压ui, 输出为电压uo,列写该系统微分方程。
解:根据克希荷夫电流定律,有 iL+ iR-iC = 0 u R ui u o iR ui R R 1 1 i u dt (ui uo )dt 又∵ L L L L duC duo iC C C dt dt 以上4个方程联立求解,并整理得,
L ui i R C uo
U 0
解:根据克希荷夫电压定律,有
di (t ) 1 (1) ui (t ) L Ri (t ) i (t )dt dt C duo (t ) (2) 1 uo (t ) i (t )dt i (t ) C C dt
将(2)代入(1)式,整理得, o (t ) RCu o (t ) uo (t ) RCu i (t ) LCu
( m 1) i (t ) b0 xi (t ) bm xi( m) (t ) bm1 x0 (t ) b1 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