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彭光俊黄安贻编.1、比例环节:RfRiRp op1eieo -KpEi(S)Eo(S)1实验二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测试方法。
2.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重要参数ξ、n ω对阶跃瞬态响应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1、XMN-2型机 1台2、双踪示波器 1台3、万用表 1个三、实验内容与方法典型二阶系统方块图如图2-1所示。
图2-1其闭环传递函数: 222()()2n n nY S X S S S ωζωω=++ n ω——无阻尼自然频率 ζ——阻尼比1n Tω=T ——时间常数。
模拟电路图如图2-2所示。
图2-2运算放大器运算功能:1op ――积分1,T RC TS ⎛⎫-= ⎪⎝⎭;2op ――积分1,T RC TS ⎛⎫-= ⎪⎝⎭;9op ――反相(1)-;6op ――反相比例,f i R K K R ⎛⎫-= ⎪⎝⎭;11n T RC ω==(rad/s )122fiR K R ζ==⨯1.调整40f R K =,使0.4(0.2)K ζ==;取1, 4.7R M C μ==使0.47T =秒(10.47n ω=),加入单位阶跃扰动()1()X t t V =,记录响应曲线()Y t ,记作①。
2.保持0.2ζ=不变、阶跃扰动()1()X t t V =不变,取1, 1.47R M C μ==,使1.47T =秒(11.47n ω=),记录响应曲线()Y t ,记作②。
3.保持0.2ζ=不变、阶跃扰动()1()X t t V =不变,取1, 1.0R M C μ==,使 1.0T =秒(11.0n ω=),记录响应曲线()Y t ,记作③。
4.保持11.0n ω=不变,阶跃扰动()1()X t t V =不变,调整80f R K =,使0.8(0.4)K ζ==,记录响应曲线()Y t ,记作④。
5. 保持11.0n ω=不变,阶跃扰动()1()X t t V =不变,调整200f R K =,使20( 1.0)K ζ==,记录响应曲线()Y t ,记作⑤。
分别标出各条曲线的()p Mp t ,s t ,将曲线①、②、③进行对比;③、④、⑤进行对比;将③中的M p(t p ), t s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四、实验报告要求1. 列出实验数据与结果;2. 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3. 建立上述装置的传递函数,调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对比。
五、思考题1. 推导模电路的闭环传递函数()?()Y S X S =确定n ω,ζ和R ,C ,f R ,i R 的关系。
2. 若模拟实验中()Y t 稳态值不等于阶跃输函数()X t 的幅度,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实验三 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一、实验目的1. 学习频率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2. 掌握根据频率响应实验结果绘制Bode 图的方法;3. 根据实验结果所绘制的Bode 图,分析二阶系统的主要动态特性(,)p s M t二、实验设备 1.XMN-2型机 1台 2.双踪示波器 1台 3.DX5型超低频信号发生器或CAE98 1台 4.万用表 1台三、实验内容与方法典型二阶系统方块图如图3-1所示。
图3-1n ω-—无阻尼自然频率;ζ-—阻尼比。
其闭环频率响应为:22()11()12()()[1()]2()n n n nY jw X jw j j j ωωωωζζωωωω==++-+其中,1(/)n rad s Tω=。
模拟电路图如图3-2所示。
图3-2运算放大器运算功能如下, 1op ――积分1,T RC TS ⎛⎫-= ⎪⎝⎭;2op ――积分1,T RC TS ⎛⎫-= ⎪⎝⎭;9op ――反相(1)-;6op ――反相比例,f i R K K R ⎛⎫-= ⎪⎝⎭。
11n T RC ω==,122fiR K R ζ==⨯1. 选定R ,C ,f R 值,使1n ω=,0.2ζ=;2. 用XD5型超低频信号发生器的正弦波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即()sin x t x t ω=,稳态时其响应为()sin()y t y t ωφ=+;3. 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使角频率ω分别等于(或接近等于),0.2,0.4,0.6,0.8,0.9,1.0,1.2,1.4,1.6,2.0,3.0rad/s ,稳态时,邮双笔记录仪同时分别记录正输入()x t XSin t ω=和正弦输出响应()()y t YSin t ωφ=+。
记录曲线序号依次记作①,②,③,……4. 按下述表格整理实验数据:表3-15. 根据上述表格整理出的实验数据,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Bode 图,标出,r r M ω;6. 根据所绘Bode 图分析二阶系统的主要瞬态响应指标,;p s M t7. 改变二阶系统的n ω值或ζ值,重复上述步骤3,4,5,6(选作)。
四、实验报告要求1. 列出实验数据与结果;2. 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3. 建立上述装置的传递函数,调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对比。
五、思考题 1.理论计算不同ω值时的()L ω和()φω,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2.能否根据实验所得的Bode 图确定一个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Y s X x =实验四 线性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一、实验目的 1.研究线性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K 对稳定性的影响。
2.研究线性系统的时间常数T 对稳定性的影响。
y=0.5V/cm )。
(4)保持R W 不变,断开反馈线,维持0.5X V =的扰动,测取系统输出电压y U 。
则y j U K X=2.系统的开环比例系数K 对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前面给定的三阶系统: (1)适当调整R W ,观察K 增大,K 减小时的系统响应曲线。
(2)记录当112j K K =时的系统响应曲线。
(5t =秒/cm, 100/y mv cm =)(3)记录当154j K K =时的系统响应曲线。
(5t =秒/cm,0.5/)y v cm = 3.系统中各时间常数的比例系数α对稳定的影响: 设三阶系统为:123(1)(1)(1)KT S T S T S +++,其中:123K K K K = ;0.47T =秒1TT α=;23;T T T T α==(1)求取该三阶系统在2α=时的临界开环比例系数2j K ,记录此时的系统响应曲线。
(0.5/)y V cm =(2)记录该系统在25;j K K α==时系统响应曲线。
(5t =秒/cm ;100/y mV cm =)(3) 记录该系统在21;j K K α==时系统响应曲线。
(5t =秒/cm;0.5/)y V cm = 4.绘制系统的稳定性能图谱:对于上述三阶系统,记123;;j j j K K K 分别为1;2;5ααα===时的临界开环比例系数。
以(2),(3)内容中的曲线为基础,依下面格式,绘制该系统的稳定性图谱。
表4-1 绘制系统稳定性能图谱的格式说明:(1)曲线①-⑥,X =0.5V ;曲线⑦-⑨,X =0.1V(2)记录仪量程:t 全部取5秒/cm ;除曲线中的②,③,⑥取y=100Mv/cm 档外,其余全部取y=0.5V/cm 。
(3)绘制图谱可按①,②,③,⑤,⑥,④,⑨,⑧,⑦的顺序进行。
(⑦可不做) (4)在绘制曲线⑦-⑨前,要想K =K j3需要使R j3 =200K 。
四、实验报告要求1. 列出实验数据与结果; 2. 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3. 建立上述装置的传递函数,调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对比。
五、思考题1. 计算三种三阶系数的临界开环比例系数K j 呈现等幅振荡的自振频率ωj 并将它们与实验结果比较。
2. 三阶系统的各时间常数怎样组合时系统的稳定性最好?怎样组合时,稳定性最差? 3.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开环比例系数K 及时间常数T 影响系统稳定性的规律。
实验五 控制系统的校正一、 实验目的1. 研究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影响; 2. 学习校正装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二、 实验设备1.XMN-2型机 1台 2.双踪示波器 1台 3.万用表 1个三、 实验内容与方法控制系统方块图如图5-1所示。
图5-1其开环传递函数1()()G S S S K =+。
其模拟电路图如图5-2所示。
图5-2运算放大器运算功能如下,Op1——积分(-1TS,T =RC ); Op2——积分(-1TS,T =RC ); Op9——反相(-1); Op6——反相比例(-K ,K=f iR R )。
在该系统中加入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量≥50°,增益裕量≥10db ,同时保持静态速度误差系数不变。
D CRR(op1)Ric1M(op3)Rfc1MR1R2RCc=4.7u(OP2)CR(OP6)RiRf100KOP9y(t)CX(t)eieo100k图5-5运算放大器运算功能:op1,op2,op9,op6同实验二,opC为超前校正环节。
(opC用op3)1、调整Rf=40K,使K=0.4;计算此时未校正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画出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Bode图,确定其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3、观察并记录未校正系统opC接成放大倍数为1的反相放大器时闭环阶跃瞬态响应曲线①,标出MP,ts;[x(t)=1(t)(伏)];4、根据要求计算超前网络的参数T,a,Kc确定相应的Rjc,Rfc,R1,R2,Cc值,构成所需要的超前校正装置;5、单独观察并录超前校正装置的阶跃瞬态响应曲线②;[e i(t)=1(t)(伏)]6、将OPC接成校正装置,观察并记录校正后控制系统的阶跃瞬态响应曲线③(记录的幅度坐标和时间坐标和曲线①相同,标出Mp和ts,和曲线①进行比较。
[x(t)=1(t)(伏)]。
四、实验室报告要求1、列出实验数据与结果;2、对实验室误差进行分析;3、建立上述装置的传递函数,调用matlab提供的函数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对比。
五、思考题1、模拟电路如图5-6所示,RR(op1)Ric1M(op3)Rfc1MR1R2RCc=4.7u(OP2)CR(OP6)RiRf100K CX(t)eieoRiR1CiRfei 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