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绦虫病
(二)许氏绦虫病
[病原] 许氏绦虫。虫体不分节,头节明显扩大,前端呈 鸡冠状皱褶。分布于福建、湖北等地,症状同鲤蠢病。
(三)头槽绦虫病
[病原] 九江头槽绦虫,虫体带状,具顶盘和2个吸沟。 体长20~250mm。
生活史: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流行] 危害10cm以下的草、团等鱼;一尾4cm的草鱼在 肠内有6个成虫和252个幼虫,对越冬草鱼危害最大,死亡率 达90%;原是地方性疾病。
[症状] 寄生于前肠的第一盘曲处,其直径较正常大3倍, 堵塞肠道。离群独游,口常张开,有的称为“干口病”。
[防治]
(1)吡喹酮内服50mg/kg。
(2)晶体敌百虫内服50g+500g面粉。
(3)250g南瓜子与500g米糠/万尾(9cm)。
(4)使君子2.5kg,葫芦金5kg,捣烂煮水5~10kg汁液拌 入7.5~10kg米糠。
10-1 由绦虫引起的疾病
一、概说:不具消化系统,借体表的渗透作用吸取 营养。
(一)外部形态:扁平带状,身体分为头节、颈和体节。 (二)内部构造:大多雌雄同体,每个节片内有1或2套 生殖官。自体或异体受精。
(三)生活史:绦虫的发育经过变态和更换寄主,第一 中间寄主为水生无脊椎动物,第二中间寄主为脊椎动物。
二、常见的绦虫病
(一) 鲤蠢病
[病原] 鲤蠢绦虫。虫体不分节,头节不扩大,皱折不明 显。中间寄主为颤蚓。
[流行] 主要寄生2龄以上的鲤、鲫鱼的肠内,在东北、 湖北等地发现,流行于东欧,4~8月。
[症状] 肠道堵塞,并引起发炎和贫血。
[防治] 清塘杀灭中间寄主。国外用:每千克鱼用绵马4g, 鳞毛蕨3.2g,卡马拉2g。
(四) 舌型绦虫病(舌形绦虫病)
[病原] 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肉质肥 厚,呈白色带状,称“面条虫”。体长从数厘米到数米。
生活史:成虫(鸥鸟)、虫卵(水)、钩球蚴、原尾蚴(水 蚤)、裂头蚴(鱼体腔)。
[流行] 分布较广,从堰塘,水库,江河都有发生,尤 其大型水面流行。在夏季发病。危害鲫、鲢、鳙、鲤等 鱼类。
[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体腔内有大量白色虫体。内 脏受到严重挤压及损伤。
[防治] 杀灭中间寄主及驱赶终末寄主。
(五)裂头绦虫病
[病原] 阔节裂头绦虫。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