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昨天与今天”笔谈

“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昨天与今天”笔谈

“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昨天与今天”笔谈
〔主持人语〕安德森说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并非是“虚构”的东西,所有比居民面对面接触的单位(如村社、部落)更大的共同体一开始都是“想象”的,但在生产、贸易、赋税、财政或战争的作用下,经由语言、文字、印刷技术的传播之旅,“想象”逐渐缔造稳定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认同,“想象的共同体”就变成“经验的共同体”。

对中国人来说,西方的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不仅已经有了类似民族的心理想象,而且有了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这种结构虽然不是西方式的民族国家体系,但在世界性现代化潮
流的推动下,由文化民族走向政治民族的道路却是确定的。

这种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认识民族国家建构的思路既可以用于
揭示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趋势,也可以用于解释中国民族国
家认同的问题。

正如一些作者指出的那样,中国民族国家建设是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结合,政治认同要求居民在政治法
律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认同共同体的政治制度和政
治规范,文化认同要求居民在历史传承的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上认同共同体的文化品性和文化特质。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大体完成了前一个任务,但后一个任务至今远没有结束,没有后一个任务的完成,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是不完整的、脆弱的。

从政治与文化之维来观察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可以在如下
几个方面努力:(1)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与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表现何在;(2)权利、责任和国家的意识如何才能成为由不同族裔构成的国民的共识并得到广泛的传播;(3)如何从公共领域,包括公共舆论、社团活动、意见讨论等生活世界来培育和强化民主政体治理下的人口对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想象”;(4)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应该如何把国家层面的研究同地方层面、区域层面、民间层面的研究结合起来;(5)如何在制度上保证民族区域自治体系的民族地方自治与作为一级地方政权管治的双重性质的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这里参与讨论的人类学者、民族政治学者、发展政治学者的关注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