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预防中药肾毒性
发表时间:2013-04-28T10:35:12.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孙晓玲[导读] 中药是我国医学上的宝贵财富,以其独有的治疗优势以及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孙晓玲(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002)
【摘要】我国中药由于历史的原因品种比较混乱,有不少中药出现同物异名或者同名异物的现象,由于其品种不同因此其毒性也不同,有些中药对于肾功能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而有些则会引发肾功能障碍,且人体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体质不同,对于中药的耐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全面了解不同中药对人体的影响十分关键。
本文将对中药肾毒性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预防肾毒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黄芪马铃兜肾毒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15-02 1.前言
中药是我国医学上的宝贵财富,以其独有的治疗优势以及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特别是现代,中药及其制剂更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过分迷信中药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有些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物质没有毒性没有副作用,其实这是对中药认识的一个误区。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同样。
当前,临床上由于中药及其制剂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出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肾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
有相关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在急性肾衰的病人中,有大约25%是因为中药影响而导致的,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对肾毒性具有影响作用的中药
植物类主要有:益母草、雷公藤、草乌、等含有生物碱类;朱砂莲、马兜铃、关木通、寻风骨、等含马兜铃酸类;巴豆等含蛋白类;土荆芥等含挥发油类;芦荟等含蒽酰苷类;苍耳子等含其他苷类。
动物类主要有:斑蝥、蜈蚣、蜂毒、红娘子、鱼胆、全蝎、水蛭、麝香等也具有肾毒性。
矿物类主要有:红帆、砒霜、雄黄、砒石等含砷类;轻粉、朱砂、红粉、升汞等含汞类等。
中成药:含上述中药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复方剂,若使用不当也可导致肾毒性,如雷公藤总苷片、云南白药、安神补脑丸、葛根素注射液、茴香桔梗丸、牛黄解毒片、安神补脑丸、蛔虫散、蚂蚁丸、六神丸、牛黄清心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等 3.中药导致肾毒性的原因分析
我国中药由于历史的原因品种比较混乱,有不少中药出现同物异名或者同名异物的现象,由于其品种不同因此其毒性也不同。
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关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如果对其进行过量食用会引起肾血管收缩、肝酶上升导致肾功能衰竭,关木通的药用标准已于2003年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取消。
对中药使用剂量不当:根据相关中药致肾损害的报道看出,一是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大剂量或者超大剂量食用中药而导致的。
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关木通及广防己的日用量应分别为3—6g和4.5—9g,若依据马兜铃酸含量为0.1%计,完全被吸收的仅有3—9mg也就是0.05—0.15mg/kg,与相关实验研究报道的使用3—5mg/kg马兜铃酸的量对比,相差约为50倍。
另一方面是中药使用疗程过长也可引起蓄积中毒或者慢性损害,如长时间使用龙胆泻肝丸可导致慢性肾衰竭。
然而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关木通依照合理科学的药典剂量进行服用时没有显著毒性的,复方配伍以及炮制也能够减小其毒性。
特异体质: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其个体体质与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环境、条件有关,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和条件不同,个体体质的差异则比较大,因此对于中药的耐受能力也不同,从而对药物的有毒与否造成影响,某些患者服用中药出现的肾毒性通常与药理毒性以及用法没有关系,完全是由于个人身体体质所致,如胖大海本无毒,而有些患者由于咽喉疼痛而泡服胖大海后导致血尿。
不科学的中西药联用: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较复杂,如有不慎,容易出现药害,如含有酸性成分较强的中药与磺胺类西药同服会加重尿结晶的析出,甚至导致血尿。
又如含有机酸成分成分的中草药,如木瓜、川芎、山楂、乌梅、女贞子、山茱萸、陈皮、阿司匹林、利血平等与酸性药物联用时,由于磺胺类药物的溶解性减小,尿液酸化,从而对胺类药物的肾毒性具有增加的作用,导致血尿或者结晶尿,减少利血平和阿司匹林的排泄,从而增加肾脏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4.中药肾毒性的预防措施
(1)增强药品的管理,采取措施对从药者的素质进行提高。
要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办法以及药品管理法。
从药者应坚持质量第一,把好药品质量关,严格依法执业,将已知的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归类为处方药管理,患者购买时都必须凭借医生开具的处方购买,并在医师的相关指导下使用,坚决杜绝药师调配违规。
如发现有患者服用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应依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报告。
(2)科学理性对待中药,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对中药进行科学理性的对待指的是,对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进行“宣传”,从而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提高。
纠正患者的用药方式以及过分迷信偏方、求医心切、不遵医嘱的现象,避免由于长期过量使用中药而引起蓄积毒性反应。
广大医护人员以及药剂师应引导病人科学理性的对待中药,耐性做好解释的工作,为人们当好用药参谋。
虽然中药是我国宝贵的瑰宝,某种情况下采用中药对肾脏病进行治疗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是药三分毒,部分中药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肾毒性,需对其进行全面认识,合理使用。
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对中药的肾毒性引起高度重视,杜绝盲目滥用中药。
参考文献
[1]宗向红,刘育红.合理用药防止中药肾毒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04):432-435
[2]邬占慧.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17(02):452-457
[3]邹爱英.中药导致肾损害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10,20(06):72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