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在文言词法中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又如,“以其小,劣之”中的“劣”即为“(因为它小,所以)认为(它)很劣”。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但是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一样。

“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其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

常见的词有:"怪""羞""耻"等,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再看一个例子,韩愈的狮说》里有这样一句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里的"耻"是"认为(觉得)……羞耻"的意思。

最后举一个名词的例子韩愈的《师谢里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的句子,这里的"师"是名词作意动用,意为"把……作老师"。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