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执行日期为2014年3月1日,原煤炭工业部1983年11月颁发的《露天煤矿地质规程》(试行)和1984年5月颁发的《矿井地质规程》(试行)同时废止。
煤矿地质工作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煤矿地质工作,查明隐蔽致灾
地质因素,及时处理煤矿地质灾害,有效预防煤矿事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有关单位的煤矿地质工
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煤矿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
煤矿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
第四条煤矿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煤矿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研究煤矿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等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二)查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三)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煤矿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四)估算和核实煤矿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煤矿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五)调查、研究煤矿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
采利用价值。
第六条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下同)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第七条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煤矿地质类型为复杂或极复杂的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除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外,还应配备地质副总工程师。
地质副总工程师、地测部门负责人应由地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第八条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第九条煤矿企业及所属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第二章煤矿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
第一节煤矿地质类型划分
第十条井工煤矿应根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瓦斯类型、水文地质类型和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进行类型划分。
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分为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4种类型(表2-1)。
表2-1
井工煤矿地质类型划分依据
类型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
简单简单
中等中等
复杂复杂
极复杂极复杂
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的80%及以上,其中稳定煤层资源/储量所占比例不小于40%
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的60%~80%(含60%)
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矿井资源/储量的40%~60%(含40%)
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煤层的资源/储量占全矿井资源/储量的60%及以上
瓦斯类型
煤层瓦斯含量小于4m3/t
煤层瓦斯含量大于或等于4m3/t,且小于8 m3/t
煤层瓦斯含量大于或等于8 m3/t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或按照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
水文地质类型
简单
中等
复杂
极复杂
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顶底板
顶底板平整,顶板完整性好,裂隙不发育顶底板较平整,局部凹凸不平,顶板较完整、裂隙不很发育顶底板凹凸不平,顶板裂隙比较发育,岩性比较松软破碎顶底板凹凸不平,顶板岩性松软、破碎,裂隙发育
倾角
8°以下
8°~25°(含8°)
25°~45°(含25°)
45°及以上
其他特殊地质因素
一般不出现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偶有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常有较多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煤层大面积遭受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地质危害
注:
1.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划分按本规定第十一条执行。
2. 煤层稳定程度划分按本规定第十二条执行。
3.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按《煤矿防治水规定》执行。
4. 按划分依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井工煤矿地质类型。
露天煤矿应根据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类型划分。
露天煤矿地质类型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3种类型(表2-2)。
表2-2
露天煤矿地质类型
40 等)
B.7.5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
B.8
资源
/
储量估算
B.8.1 煤炭资源/
储量估算(估算范围及指标、资源
/
储量类
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
B.8.2
瓦斯(煤层气)资源/
储量估算(估算范围、资源
/
储
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
B.9
煤矿地质类型
B.9.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B.9.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B.10
探采对比
B.10.1
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
等)
B.10.2 资源
/
储量探采对比B.10.3
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B.10.4
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B.11
结论及建议
B.11.1 主要认识
B.11.2
主要问题
B.11.3 建议
B.12 附图
B.12.1
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
41
B.12.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B.12.3
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B.12.4
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
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
层加绘立面投影图)
B.12.5
煤矿地质剖面图
B.12.6
矿井瓦斯地质图B.12.7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B.12.8
矿井充水性图
B.12.9
井上下对照图
B.12.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B.12.11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
B.12.12
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
B.12.13
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
B.12.14
其他必要图件B.13
附表
B.13.1
勘探钻孔成果表
B.13.2 煤炭资源/
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表
B.13.3
煤岩、煤质测试成果表
B.13.4
瓦斯参数测定成果表
B.13.5
水质分析成果表B.13.6
其他有关成果表42
附录
C
地质说明书编写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C.1
采区地质说明书C.1.1
正文部分
1.
采区位臵、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勘探
工作等;
2.
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构造、瓦斯地质和水文地质等;
3.
区内煤(岩)层产状和煤层厚度变化,断层与褶皱的
特征、分布范围和控制程度,对采区开拓、开采的影响等;
4.
可采煤层厚度、
结构及可采范围,
可采煤层的可采性;
5.
各煤层顶底板类型、岩性、厚度、富水性及物理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