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人参文化

关于人参文化

关于人参文化一、人参文化潭子人参之乡一定的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文化现象,正象茶文化源于茶乡,酒文化源于酒乡一样,人参之乡首先产生反映参乡人思想感情的人参文化;中国的人参,开发利用最早的是太行山系“上党”人参和“紫团”人参;公元107口124年许慎著《说文解字》载:参,药草,出上党,参者也;”这是目前所知对中国人参原产地最早的记载;可以说,当时上党,或太行山是人参之乡;对于上党人参,有许多神奇传说。

如《广五行记云》:·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声……去宅一里讯见人参枝叶异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参……呼声遂绝;”又如苏颂曾说:”相传欲试上党人参,但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度走四五里许,其不含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其参乃真也;”从梁代到清代,赞美人参的诗篇也有许多;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一首人参诗:五叶初成根树阴/紫团峰外即鸡林/名参鬼盖需难见/材似人形不可寻/晶第己闻升碧简/携持应合重黄金/殷勤润取相如肺/封禅书成动帝心:又如清代杨宾在《柳边纪略》中亦留有人参诗篇:土产参为最,今时贡帝京:….·碧叶翻风动,红根照眼明;人参晶绝贵,闻说可长生;上述这些传说、诗篇,都属人参文化现象;由于历代人们对上党紫团人参开发最早f采挖频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这里人参绝迹;正如明代《清凉山志》记载;自永乐年后,伐木者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川木既尽,又入谷中,深山之林亦砍伐殆尽,所存百之一耳……森林资源破坏了,就等于断了人参的生蹴人参的绝迹,使太行山系人参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从明代起,人参主要出产在东北,逐步集中在长白山区;大批河北、山东等地破产农民涌向东北,挖参谋生,这数以万计,十万计的挖参人,成为人参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类对人参的需求茧越来越大,而自然生长的野山参数量越来越少,这就迫使人们把山参变为家植一一这就是今天的园参;园参对土壤、气候等条件要求十分严格,所以,近四百年来,园参的发展受到制约,仅吉林省长白山区和黑龙江,辽宁两省部分地区发展了园参;人参文化现象,在这些产参区形成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参乡抚松县文艺爱好者把流传在民间的人参故事搜集整理编辑成书,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和世界一些画家产生了影响,为人参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人参文化源于参乡,是其第一个特征.二、放山习俗、人参故事为始基人参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以放山习俗、人参传说故事为始基,人参的作用被人类认识以后,大批放山人进山挖参,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挖参习俗。

例如进山前祭祀山神爷老把头;寻找人参不准乱说话;发现人参耍喊山:挖参前要用拴着蛔钱的红线绳拎住参秧子;放山人的专门用语以及其它规矩,等等。

放山人在寻找人参、采挖人参、出卖人参的过程中,耍经历许多坎坷。

其中有希望,有失望,有收获也有危险。

这本身就是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加之人参的非同寻常的药用价值、滋补作用和昂贵的价格,人参传说故事往往越传越神奇,越传面越广。

大量的人参故事,成为继放山习俗之外的又一重要人参文化现象;人参故事产生以后,逐步由口头流传变成了文字记载,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以人参故事为主题而改编的连环画、国画、年画,雕塑,歌舞,戏曲,电影,电视等衷现形式。

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变化,其主要内容,还是人参传说故事。

古代文人暴客创作的大量诗篇,其基础,也多半尽人参传说故事。

至今,人参娃娃、人参姑娘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

近些年,出现了反映人参生产、科研及参乡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涉及人参的药品、滋补品、化妆品、食品等则数不胜数,深入家家产户,形成一种泛文化现象。

尽管如此,也不能否认人参文化是由放山习俗,人参传说故事发展而来的事实;挖参习俗帮有帮规,行有行理。

世间七十二行,各有各的规矩。

挖参也不例外。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劳动环境以及特定的劳动方式,千百年来在挖参人中,也形成一套大家都共同遵循的山规和习俗。

进山挖参,是指到长白山原始森林里采集野生山参。

山里人管这叫挖“棒槌”挖宝,进山挖参人则自称为“放山”;进山挖参,一般是结伙而行,叫“拉帮放山”,最少三人,多的也就十一二个人,要是有十四五个人,就算最大的“放山帮”了。

也有单独一个人干的,叫“放单帮”,也叫“撮单棍”;“撮单棍”的只能在离有人烟地方近的老林子边缘上采集,很少有大收获,更少有大货,也就是挖不到值钱的年头多、个头大的山参。

一般“撮单棍”的,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人性不好,想跟人一起放山,人家不要,只好单干,分文皆无,连进山的穿戴、脚手都备办不起,只好就近“放单帮”;再有就是因病、因家庭拖累,人家结帮时,自己脱不开身,放山帮早进了大山里,自己误了时机,也只好就近小打小闹。

拉帮放山的放山帮,多数是插伙合作性质的季节性组织;放山季节之前,相互串连,临时组成,也有头一年或头一个放山季节合作得不错,临散伙前,约定好,下一年或下一个放山季节大家再度合作,定好会齐的时间、地点,到时候,再聚到一起进山,就是这样子的,有出有进人员变动也很大;也有另一种放山帮,就是由有钱的地主、山场主等财主雇佣的。

从雇佣的长工中逃选出一些人来,再重金雇请一个会放山的人当把头,配上一个亲信给把头帮忙,备办下吃食、煺手,定好分钱的份子,叫这些人进山挖参。

份子一般都是八二分帐,财主得八,雇工劳金的得二,劳金钱不减。

虽比平时吃劳金挣得多,但风餐露宿吃的辛苦也人得多,而且还要冒很大的危险,剥削也是很重的。

这种雇佣的放山帮,财主们也时常受骗,尤其是挖着大货,或大宗上好货的时候,财主派来的亲信见钱眼开,先就起了二心,和把头同谋,留下一批另外出手,大家发个小财,一笔钱到手能活个三年两载的,’有的甚至一跑了之。

就因为这种种原因,这种放山帮也就很少;通常插伙的放山帮,虽然人数不多,但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纪律也很严明;放山帮的首脑,是·领棍”,通称·把头”,是放山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都是由深懂人参的一切生长习性,熟悉深山老林的方向路径,有在山林中生活,生存的丰富经验,而且年龄较长,身体强壮,吃苦耐劳,处事公平,凡事有担待的人担当;他指挥带领一帮人进山,既凭聪明才智,经验本事,又靠亲切善良,恩成并行。

“领棍·的副手叫”边棍”,现在说法可以说是“二把手”,协助”领棍”处理日常事物,也有管边棍叫“二把头”的。

其他成员都叫“腰棍”,每个放山帮还都有一个“端锅”,是负责烧水、做饭、看地子”的。

“端钢”通常都是身体较弱,不那么精明的人担任,或由初次进山,年龄较小的”初把”担任。

也有管“初把”叫·雏把·的,是小鸡雏的意思,候补队员,见习生吧:放山人员组织好后,进山前—两天,由把头领着大伙拜老爷府,也就:是老把头庙①。

如没有庙,就写个牌位供在那里,烧上香纸,摆上供品,由把头领着磕头。

然后把头代表大伙许愿,山神爷老把头在上,我们要进山了,请给我们指指路,让我们开开眼,拿了大货,发了财,杀鸡宰猪再来还原报答你……等等。

然后全体人员在一块吃顿饭,有啥吃啥。

吃喝完了,把头便领着大伙背上小米.带着挖参的工具:鹿骨扦于,用鹿骨做的扦子,光滑锐利;索拨棍,长短不能高过人体,不能扒皮;快当刀子,还有红绒绳,大钱等,再加上锅碗瓢勺,就出发进山了。

走时,不能随便乱走,得有先后顺序:把头打头,二把头在后,再后是边棍,初把在最后跟着。

进山后,先选好地场,用树干,树皮搭个地跄子(小马架子)。

做的第一顿饭,先供山神爷老把头,饭做好后,由把头端着饭碗,朝四面八方举起,口中念道:“山神爷老把头请吃饭。

”之后,大家才能吃。

所有去的人,都由把头领着上山挖参,上山时,每人拿着一根索拨棍,枪子里只留下一个入做饭。

做饭的叫端锅的。

端锅的除做饭外,还得打柴,外加在跑子附近放山。

饭做好后,放山的人不回来,端锅的绝对不能先吃。

放山的入不回来,端锅的也不能睡觉,据说端锅的睡觉了,放山的人就不精神,影响得参。

放山人回来后,晚上要在跑于门口打火堆,烧的柴禾不能乱扔,要顺着放,取“顺当”之意。

火堆点着后,得一直燃着,不能灭。

打火堆有三个用处:一是驱蚊虫,放山都在七八月份,山里蚊虫多得打脸,门口燃上火堆,蚊虫飞不进来:二是去潮气。

深山老林里住,潮气特别大,把头轮着叫大伙起来烤火,以免受潮生病,一夜都得喊三四次。

三是防野兽。

一般来说,野兽怕火,除此而外,放山人还有一种传说,蜕是山里有一种野兽,叫豺狼狗子,它见哪块有火堆,就知道那里住着放山的人,于是它便围着火堆撒一圈尿,这样其他野兽就不敢靠近这个地子丁。

为什么叫放山呢?采集野山人参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发现人参,在茫茫林海之中这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

“大把头”根据自己的了解和判断,把一帮同伙领到可能有人参的地方,根据地形或由东向西,或由北向南,排成一列横队,“领棍”也就是“大把头”在左,也算排头,“腰棍”居中,”边棍’在右,算是队尾。

初次放山和年岁小的“初把”们,掺杂这三人之间,为的是及耐指导稍助。

人和人桶距约一丈左右,‘就是两人都把索拨棍平伸出来,棍梢相互那么个距离,大家一起向前走,用索拨棍拨开蒿草细寻细找人参,这就算开山了“放山”其实也就是指的这个。

“放山”的时候,谁也不许说话,也不许中途停顿,不论有没有水、倒木、石头都一直前进,不能绕道。

上山发现了参叫“开眼”;如果第一天开了眼,要砍“照头”;所谓’照头”就是由把头选一棵红松树,朝拿着人参的方向,从树干上砍下一块长方形树皮来,然后在砍下树皮的白木头上用刀刻上杠,左边刻沟杠,代衰放山的人数,有几人刻几道杠;右边刻的杠,代表拿到几品叶的参,是几晶叶就刻上几道杠。

如果发现了“片·或者‘堆”(五晶叶打头的为‘片”,六品叶打头的为’堆”),就地用树皮搭个小庙,立个山神爷牌位,有香烧香,没香用草代替。

然后照例是由把头祈祷:多谢山神爷老把头保佑,我们发了财,回去后一‘定好好供串你,”砍了“照头”后,还得给“照头”洗脸,所谓洗脸,就是用火去烧砍去树皮的“照头”四周,为的:是防止流松油,看不清“照头”。

放山时不准随便乱说话。

压上趟子后,压趟子就是放山的人按照一定距离排成一排往前走,更得聚精会神找人参,谁发现了棒槌,就喊:“棒槌”:这叫喊山,别人接问:“几品叶?”发现者瞅准以后,便立即回答是几品叶:然后大伙接着说:“快当、快当”如果是“片”或是“堆”,就按打头的一棵是几品叶来回答;之后,由把头动手挖参:先用系着大钱的红线套在参叶上,据说这是怕参孩子跑了,把它牢牢拴住;再用树棍支个小架子,把头这才开始动手挖参。

这时,其他的人得拿火堆熏蚊虫,让把头更好地集中精力挖参。

挖参时,先破土,后用鹿骨扦子一根—根地扒拉参须,如碰到草根、树根,用刀割断,免得弄坏了参须。

把参须周围的土全都抠干净后,便用青苔茅子将参抬出。

然后,用苔茅子、桦树皮,掺上一些原土,把参包起来,打成参包子;大的由把头背着.小的则交给别人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