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A卷

人教版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A卷

人教版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运用(24分) (共5题;共24分)1. (10分)古诗文默写,根据上下句或提示填空。

(1)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

如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4)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每一个时代的奋斗者都要有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都要有“________,死于安乐”(《孟子二章》)的危机感,都要有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使命感。

(5)古往今来,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

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①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人生自古谁无死?②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赤子之心。

2. (4分)为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襁褓________ A.qiáng B.qiǎng②绚丽________ A.xùn B.xuàn③拙劣________ A.zhuōB.zhuó④肤浅________ A.fūB.fú3. (3分)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至之市(到……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指示代词)岁以大穰(年)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B . 私拟作群鹤舞空(比)明察秋毫(眼力)诲女知之乎(同“汝”,你)方为秋田之害(正)C . 可以为师矣(凭)必有我师焉(在里面)匠师如其言(按照)患其塔动(担忧)D . 贻以金钗(赠给)二虫尽为所吞(被)4. (3分)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南京过江隧道的开通,有助于解决长江大桥的交通拥堵问题。

B . 世界月球大会上,有关人士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的远景规划。

C . 在“五个一工程”的推动下,南京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D . 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5. (4分)仿句和缩句。

(1)仿照下列句式,以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名著为例再续写两个句子。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可以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

作为乌江的二级支流河流,发源于绥阳县,全长88.1公里,向南流经遵义县新舟、虾子二镇,穿越绿塘、禹门、保和等山间田坝,下八节滩后折向东南,下游河段流入群山峡谷,在雄水滩一带,流经端公寨、雄水滩、雌猪塘,直奔鱼剑坝,穿过云门囤数十丈高的乐安江,与湄江交汇,造就了著名的云门囤天生桥的地理奇观。

二、阅读理解(46分) (共4题;共46分)6. (10.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各组加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 . 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 . 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 . 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阅十余岁阅:不亦颠乎颠:(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7. (9分)文言文阅读原宪甘贫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① ,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子贡乘大马,中绀②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原宪华冠蹝履③ ,杖藜而应门。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今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④ ,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注释】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②中绀(gàn):内穿红色衣服。

③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

华,通“桦”。

④慝(tè):邪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原宪居鲁/不可久居B . 环堵之室/环滁皆山也C . 宪不忍为也/动心忍性D . 中绀而表素/临表涕零(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3)原宪所说的“病”指的是什么?本文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8. (10.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做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濒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文章说明了________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

(4)第⑧段中划线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第③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 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 . 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 .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9. (17.0分)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

世界还很年轻刘丽丽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得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

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

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摆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

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

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

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

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

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

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

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

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

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

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