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和上海的展览业比较
***************
一、广州和上海的基本情况
从文化来看,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中心。
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与百越族文化融合,进而与汉文化融合,与西方文化交流而发展起来,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直观性、平民性、非规范性的特征。
而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象征。
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欧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
从经济来看,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商业发达,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工业极其发达,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轻纺、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为主,其他还有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
长三角位于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展览业有利于辐射庞大的国内市场。
珠三角展览业目前对内地的经济辐射力不够强,但从长期看,其与港澳相邻,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交汇点,也有巨大的区域潜力。
二、广州和上海的展览业比较
由上一份表可以看到,广州和上海的交通包括水陆空,都是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但比较可以得知,上海的交通相对还是比广州更为发达。
交通的便利性会直接影响展览的选址,包括举办地区、举办展馆等。
而且通常展览都要搬运展品,特别是大型的展品,如果交通不发达,展览根本就不可以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西南、西北的展览业不如东部地区的重要原因。
(二)展馆及办展次数
(三)办展主体
举办会展是市场行为,不是政府行为,政府不应该成为办展主体,办展主体应该是行业协会和专业会展公司,这也是国际惯例。
但很显然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无论是广州还是上海,政府都有多多少少地介入展览业,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政府主办展会对提升城市本身和展会的知名度、号召力,扶持本地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政府主导型展会过多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形成主题雷同的重复办展问题,并且增加政府财政负担,长期看,不利于展览市场的发育,不利于展览企业的成长,也不利于展览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推动展览业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非常大,但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就应该逐步退出展览业组织者、承办者和运营者的角色。
广州的展览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展览,如:广交会。
广交会已成为我国历史
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齐全、到会采购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国际知名品牌展会,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
,
入世后,随着市场意识的进一步加强,上海办展主体正在发生变化,政府将淡出办展主体,政府直接帮助企业招商,参与经济活动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政府的办展活动逐步减少,代之而行的是行业协会、商会和群众性的组织。
政府将从前台退至后台,转向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为展览业的健康发展搭建平台。
2006年在沪举办的200多个国际展中,已经呈现出了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三分天下”的格局。
上海强调政府主导和运作中实现政府、协会、企业三分开。
但上海的会展协会发挥作用还很少,需要政府来扩大协会的影响力。
广州截至2005年11月21日,具有展览经营范围的企业和专业展览公司分别为3211家和620家,又分别比04年增加了827和110家。
截至2003年5月底,在上海市工商局登记的会展企业共有8000多家(是指经营范围中含有会展和会展服务、会议和会议服务、展览和展览服务的企业)。
下图为广州和上海的品牌展
中国的展览业发展比较迟,所以展览业的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不多。
当然,作为中国的领先城市,上海和广州的人才比大多数地区都多,但与国际上来比,差距十分大。
而上海是现代化大都市,人才比广州的多。
(五)城市形象
展览业是形象产业,需要整体包装和宣传,国外会展发达城市都会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制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所以一个城市的形象对该城市的展览业有非常大的影响。
上海举办过众多大型会议,如: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2001年上海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2002国际人类基因组第七届会议,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07年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等。
这些都会极大地提高上海承办大型展览的形象,而且,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又为上海展览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契机,使上海面临着建成世界级展览城市的历史挑战。
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只要提到中国,就会有上海,所以上海是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上海就可以代表中国。
但广州就没有这样的城市形象。
(六)政府支持力度
目前上海市已出台国内会展业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旨在以法律形式规范上海会展业的发展,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主要内容在于:明确展会市场的准入机制和办展主体的资质条件,理顺行政主管部门和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工商和税务等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克服多头管理的弊病,明确行业发展的管理规范。
广州自1998年就颁布了《广州市举办展销会管理办法》,2005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广州市会展业管理的意见》。
三、小结
第一、办展主体方面。
政府应走到幕后,强化对展览业发展外部环境营造的重视和扶持,包括出台扶持政策、规范展览市场、改善城市配套设施、加大会展人才的培养力度等。
各个政府部门如交通局、旅游局、消防局等积极配合办展方。
不要直接干预展览的正常运行。
组织展览和具体的办展流程交给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展览公司。
第二、注重量的同时,更应注重质。
要走上专业性的道路。
注重参展商、观众的“质量“。
减少综合展,增加专业展、特色展、精品展。
第三、专业人才方面。
人才是根本。
展览业的发展跟展览业人才素质关系密切。
而展览需要大量的组织、管理、广告、宣传、策划、公关、工程等工作人员和大量的翻译、导游、餐饮、保安、报关等服务人员。
而中国的展览从业人员缺乏行业专业知识。
所以,要加紧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⑴《上海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⑵《广州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⑶《加快广州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欧开培、刘爱群、姚一民
⑷《构筑国际化的展览之都——谈上海展览业的现状与发展》张丽萍
⑸《上海展览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高汝熹陈枫罗守贵
⑹《广州会展千帆竞渡》路凡
(7)《2004广东展览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