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1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地表形态的变化非常复杂且涉及面广,地表形态的实例也就不可能一一列举,课标的意图应该是选取一、两个典型实例来分析。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实例,侧重分析外力作用。

地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场所,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很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课标中选取聚落和交通线路两个方面,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也体现了学以致用,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本节课侧重于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作为一个以外力作用为主的地表形态的实例,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对第一节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理论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学生通过第二节和本节的学习,可以学会分析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一部分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教材先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演变过程。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教材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积平原。

并对构成冲积平原的三个部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第二大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特点,说明了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教材中设计了三个“活动”:张家界的河谷、黄淮海平原的地貌、聚落发展的预测,还插入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这些是用具体实例来辅助说明,资料比较丰富,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溯源侵蚀、河漫滩等,而且本节主要体现了地理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要求较高,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想象能力。

高一的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也都有对聚落的直观概念。

同时,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

加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辨别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说出河谷的形成过程。

2.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说出其形成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能归纳分别说出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 用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 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和讨论,综合分析河流不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理解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3.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新课](出示图片10元钱图案图片)师: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10元钱,它的图案有一面是画山水的,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是在哪里呢?(吸引学生注意力)生:三峡中瞿塘峡的夔门师:有哪位同学能知道这么壮丽的地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生:河流的侵蚀作用师:具体是侵蚀作用中的哪一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师: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哪两种?(侵蚀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先来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播放幻灯片1]三峡景观图师:三峡的景观就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同学们能不能来说说自己对河流侵蚀的理解?(生答)师总结: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2,归纳填写PPT上的表格。

[播放幻灯片2][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过度)了解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作用形式,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河流地貌的成因。

[播放幻灯片4]虎跳峡景观图片、局部侧面剖面图文字材料:虎跳峡长20公里,落差213米,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

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

(师在长江干流上指出虎跳峡大概位置)师:虎跳峡深切峡谷的形成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生:下蚀作用师:有人说虎跳峡在数万年后不在现在的位置,可能吗?如果可能,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播放幻灯片5] 瀑布景观图、瀑布上端和下端不同性质岩层的分布图师:这种推测完全有可能。

在流水常年累月的不断侵蚀作用下,下端受到的侵蚀作用力大,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这就是溯源侵蚀。

[播放幻灯片6]荆江景观图、卫片文字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到湖南城陵矶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这里两岸堤坊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450年间,荆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在长江干流上指出荆江的位置)[播放幻灯片7] 探究讨论活动题目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什么险?(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因而险。

)2、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属于侧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学生探究讨论回答,老师做点评,总结)[板书]河谷的演变过程(过度)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那么,河谷作为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怎样形成的?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少,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出现了凹凸岸。

接下来,同学们就分小组讨论、探究河流凹凸岸的特点。

[播放幻灯片8]河流凹凸岸图,分组探究讨论题: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以侵蚀作用为主,哪个地方以堆积为主?2、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3、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村庄?(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适合建村庄;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流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总结点评)师: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进行,河谷将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的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内堆积大量泥沙。

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

请同学们观察书P82的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河谷的演变过程。

[播放幻灯片9]河谷的演变图(师生共同总结河谷的演变过程)[课堂总结]河流地貌主要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其形成与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其侵蚀作用方式分为溯源侵蚀、下蚀和测蚀三种,它们对河流侵蚀地貌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河谷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第2课时[新课导入][播放幻灯片10] “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图片师:同学们,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都是河流地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生:长江三峡是河流侵蚀地貌,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地貌。

师: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塑造作用——河流堆积地貌。

[板书]二、河流堆积地貌师: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板书] 1、冲积平原的组成(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4部分,思考问题。

[播放幻灯片11] 河流堆积地貌图、思考问题: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生: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A师洪积-冲积平原,B师河漫滩平原,C是三角洲平原。

师:很好!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分别是在河流流出山区的谷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个地区形成的,那么它们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师: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

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

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同学们还要注意:洪积扇和冲积扇的形成环境师不同的,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前,而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

[板书](1)洪积一冲积平原: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师:(过渡)那么,河漫滩平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生1: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

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师:分析得很好![板书] (2)河漫滩平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师:(过渡)了解了河流的上游、中下游的堆积地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