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

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最根本的保障。

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1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1.1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

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消费。

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反之,市场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就业。

笔者比较赞同边沁的观点,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古代,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幸福感,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血脉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老之后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大的保障。

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出于稳定社会,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1.2社会保障模式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实现福利国家模式,每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生活和危险的维护,主要是在西欧,北欧国家,如英国、瑞典等。

在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

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公民,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主要有美国、德国等。

一是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作为实施的依据。

二是公民首先要履行一定的缴费义务,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金,他是一种强制性保险。

三是保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

四是保险的项目数量不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

五是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资金来源丰富。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采取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

如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公积金系统。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维护其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实行国家保障的模式,如前苏联。

一是拥有生产资料保障公民的权利,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统一管理的社会和经济政策。

二是社会保障费用无需个人缴纳,支出全部由国家政府和国有企业来承担。

三是各级工会组织都参与社会保障,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

四是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国家的全体公民。

所有公民,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投入社会大生产,对无劳动能力人无偿提供的资金,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

我国采用的是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最为人们所熟知、所关注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基本的社会保险“五险一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完全由企业承担的,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则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住房公积金则不是由我国法律规定必须缴纳的。

关于失业保险普遍存在几点误会,并非失业了就会有失业保险补助,在已经按时交纳失业保险的前提下,非自愿离职才可享有失业保险补助,自己自愿离职是并不享受失业保险所提供的待遇的。

工伤保险是指国家或社会为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家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待遇。

而“一金”所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1.3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呈逐年增加态势。

2011年,财政出资11144 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占我国GDP的2.36%。

2007年到2011年,年均递增在19.3%左右。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保资金支出比例仍低30%--50%的比例1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单位和个人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40%左右,在列出统计数据的国家中居第13位。

2中国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其他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在12%左右,在所知各国中居第34位。

2社保基金筹集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的首要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在近几年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从1995年到2008年,居民储蓄率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在2008年达到28%。

对于高储蓄率的原因,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传统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导致了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即人们因为潜在的收入或支出风险而进行额外的储蓄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成为一个国内外都非常关注的“中国谜”。

对于中国家庭高储蓄的原因,学界提出了各种解释。

其中一个最常见的解释与中国还不够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家庭需要为多种可能的收入冲击做预防性储蓄,包括为养老、教育及可能发生的大额医疗支出等储蓄。

虽然学术研究还没有确定这一储蓄动机在量上有多重要,不少学者提出,应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

这一建议还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在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被列为应对危机的四大措施之一。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劳动力所占总人口比例出现下降,社保将面临收支不平衡的严峻考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愈来愈重的压力,同时如表2.1所示,表现出高龄化趋势。

据中国人口研究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35年,中国老龄人口呈加速增长的态势,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53%和3.73%。

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 36亿,占总人口的32. 7%和24.4%。

表2.1中国老龄化趋势表1筹资手段不均衡,企业压力大。

社保基金筹资费率过高,导致三种结果:首先,企业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养老保险费的动机。

其次,提高了劳动力成本。

过高的社会保障费率提高了劳动力成本,造成企业用工越多,缴费负担越重,加重了资木对劳动的排挤,对就业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最后,社会保障缴费率过高,影响了投资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影响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和筹集形式缺乏刚性的情况下尤其普遍。

并且,企业支付的部分会转化成职工税前工资的下降,也就是说,企业的税负可能会转嫁给职工。

2老龄化带来压力。

我国实行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社保基金筹资模式,目前老龄化加速,需要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同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造成人口结构问题,适龄劳动力的比例相对下降。

增大了子女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压力。

在养老金双轨制下,国家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可以不缴费或者少缴费,但是退休时却领取较高养老金,这样企业和社会缴费人员的负担自然加重。

在84年社保制度改革前实行企业保障的养老制度,改革后已退休人员在无养老金积累的情况下仍然享有养老金待遇,“转轨成本”必然是有国家和在职人员承担。

3 政策覆盖面不全面。

我国社保体系是围绕城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社保保险覆盖的是城市中的国有以及集体企业的员工,当把他们覆盖到一定程度后,社保就必须加大对包括民营企业、自由职业和个体户的覆盖力度,可是由于过多的条件限制,这些人往往难以参与城市职工保障体系。

在农村地区,社保覆盖范围不足问题也是存在的,占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将先于城市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农村原本的养老模式正在越来越不合适现在社会,而且由于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自身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表2.2 为上海“十一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表2.2 上海“十一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4 政策不对等。

包括地区、行业、部门之间政策不对等和指向客体的政策不对等。

我国社保基金的筹资方式主要是通过企业职工、用人单位和国家,可是由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央对于筹资方式的出资比例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的筹资比例都是由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自行规定。

3 社会基金监管社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社保基金现实监管当中存在的问题却令人忧心不已。

有相当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指出,社保基金监管作用发挥的困境系由于“权力寻租”作祟的结果使然。

但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没有真正的深入社保基金监管领域恐怕才是更为深刻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遗憾的是,在现行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法规的内容当中,对于基本原则的规定并不明确,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保基金监管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而且在最初建立相关制度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保证具体制度和措施的出台和落实,相应的对于社保基金监管的原则的重视没有提高到一个应有的程度,也进而造成我国社保基金监管制度运行受阻、社保基金案件频发、社会保障制度屡受冲击的情况。

社保基金监管长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没有可供依据的基本法律。

这个弊病的长期存在,也是社保基金监管被认为无序、混乱、问题频出的根源所在。

直到2010年《社会保险法》出台,一直被呼唤的社保基金监管基本法律才算问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