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建设工程领域规范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各地建设工程领域普遍存在招投标秩序不规范、工程质量不达标准、管理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如何尽快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统一管理,推进透明运作
(一)整合建立市级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按照“管办分离、优化配置、统一高效、集中交易”的原则,将目前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公路等各类建设工程交易市场进行整合,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实现建设工程交易的“五统一”,即: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交易制度、统一交易数据、统一信用评价、统一综合监管,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建立统一的建设工程项目审批中心
1.实行建设工程项目审批集中统一管理。
将涉及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的相关部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与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
2.公开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相关信息。
将涉及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的办理主体、办理依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监督渠道等信息,在办事场所公开,便于当事人查询。
3.创新项目审批模式。
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模式,对同一个行政审批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实行联合办理或并联审批。
4.强化项目审批监管。
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责任追究、效能评估等制度,强化对项目审批过程的监管,形成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平的监管格局。
(三)统一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企业选择
对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并同时具备以下特点的工程项目,一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企业。
1.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建筑物。
2.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广场、交通枢纽、文物古迹保护地段、公园、公共绿地。
3.市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大型工程项目及大型公共建筑。
4.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确定的需要对建筑外立面设计进行专项审查的建筑。
二、强化监管,杜绝违规操作
(一)加强对施工图纸的审查与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要对审查施工图纸的企业和人员加强工作监管。
施工图纸的技术性审查严格实行签名负责制,严禁未取得施工图审查资格证书的人员审查施工图纸及无证人员代审代签行为,严禁施工图审查企业超标准收取审图费用;
2.严格规范行业主管部门政策性审图行为。
行业主管部门对施工图纸的政策性审查严禁搭车收费,严禁人为拉长审图时限的变相索贿行为。
(二)创新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机制
1.对参与投标的工程施工企业实行“资格后审”。
“资格后审”制度不但可以提高招标投标的工作效率,而且能有效遏止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围标串标行为。
实施资格后审制度,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就是开标时间,在此之前,任何单位、任何机构、任何投标人都无法完全确定究竟有多少投标人、哪个投标人参加投标,更难以掌握每个投标人的报价,保密性非常好。
每一个符合资质要求的投标人都是确定评标参考价的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到投标的结果。
这就使想围标串标的人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可能围标串标。
同时,采用网上发布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和图纸、网上报名、网上答疑等措施,使投标人数量、单位名称等信息在开标前严格保密,避免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
2.实行招标负责人终身负责制。
作为招标一方的代表,多为建设单位的领导人,投资所用的钱都是国家的,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工程价款的多少和自己切身利益没有关系,从而给一些施工企业有了可乘之机。
负责招标的人由于得到了种种好处,不可能对工程质量、造价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施工方可以邀请一些同行,对其实已经“内定”下来的工程进行招投标,这也是“陪标”现象的“症结”所在。
本人认为,要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应对招标负责人实行其对工程质量的终身负责制,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则可以对其予以处罚。
这样就可以预防一些行政干预的因素,有效避免招标投标中的“陪标现象”。
3.积极推行“合理最低价中标法”。
“合理最低价中标法”是指投标人的投标能够满足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并且经评审后报价最低者中标的评定标方法,这种做法是标招人不编制标底,不设投标报价有效幅度,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规定自主报价的招标方式。
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人为影
响;二是“合理最低价中标法”简单易行,它节省了评标时间,提高招标工作效率;三是由于在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始终不设标底或不公布标底,自然也就不存在标底泄漏问题;四是在技术水平相当的企业之间,到底谁能中标,在开标唱价后,投标人心中就有数了,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原则,从而使人为干扰因素降至最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招标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三)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标专家管理
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项目的业主不得作为其招标项目的评标专家,应从统一的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并由随机抽取产生的评标专家组成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标,避免业主授意或暗示评标专家为“意向”投标单位打高分的行为,确保评标质量和评标结果的公正。
(四)严格工程日常监管
各行业主管部门及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大日常监管,严格项目各方主体责任,对诸如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无证施工、人证不符、人员缺位、技术工人无证上岗等从根本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严肃查处。
1.针对不少地方普遍存在的在建工程建设项目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现状,建议由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看办理施工许可证中间环节是否存在不合理收费、指定服务、人为拉长办证时限等问题,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2.要严格审查施工现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总监代表等专业技术人员与投标文件所列是否一致、人员是否到位。
3.严禁未取得资质证书的劳务企业从事劳务分包作业,严禁未取得上岗证书的人员从事相应工种的技术工作,切实保障工程质量。
三、创新模式,加大查处力度
(一)创新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模式
1.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
2.对经营性的、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事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具有垄断性的项目,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制。
3.为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充分利用非政府资金,对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BT融资建设模式。
(二)加大建设工程联合执法和行政处罚力度
1.按照“关口前移,重在预防,严格监督”的原则,建立健全建设工程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建设工程网格化管理模式;
2.成立由相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等共同组成的常态化联合执法队伍,进行经常性的联合执法检查,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3.通过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媒体曝光频率和力度,有效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
4.对违法建设行为从严惩处,严禁以罚款代替对违法建筑的拆除或没收,通过加大责任主体违法行为的支出成本来遏制违法建设行为。
5.加大对建设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及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一律按法律法规的上限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