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条文说明目录1 总则 (3)3 基本规定 (5)4 地下空间功能与设施 (6)5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7)6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8)6.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需求预测 (8)6.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需求预测 (8)7 地下空间规划布局 (10)7.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布局 (10)7.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布局 (10)8 地下交通设施 (11)8.1 一般规定 (11)8.2 地下轨道交通设施 (11)8.3 地下公交场站 (11)8.4 地下道路设施 (11)8.5 地下停车设施 (12)8.6 地下公共人行通道 (12)9 地下市政公用设施 (13)9.1 一般规定 (13)9.2 地下市政场站 (13)9.3 地下市政管线及管廊 (13)10 地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和地下商业服务业设施 (14)11 地下空间综合防灾 (15)12 生态保护和环境健康 (16)12.1 地下空间利用的生态保护 (16)1总则1.0.2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已开展地下空间相关的各类型规划,主要涉及法定规划一一城市总 体规划层面、城市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 (单独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和地下空间规划作为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和非法定规划一一地下空间专项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等两大类 专项规划槪念规划 城市设计 相关研究城市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是一个整体, 地下空间规划体系不应当自成一体。
应转变城市 规划编制观念,充分融合地上、地下空间要素,建立符合城市立体化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编 制体系。
未来地下空间规划应逐步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常规要素, 因此,根据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编制特点, 应在现行规划体系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中,将地下空 间相关要素纳入考虑,即:现行规划体系图:建议地下空间规划纳入现行规划编制体系涉廉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 ]家涉及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规划类别也宦规划图:我国现行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修建性译细理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故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的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审批。
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参照相应层次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关要求执行。
3 基本规定3.0.2 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是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恶化、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应认识到地下空间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以及过度不当的开发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冲击。
3.0.3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应因地制宜,根据建设需求进行编制,城市一般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相对独立,以建筑物结建地下室为主,连通性需求低,规划编制不建议全面覆盖。
功能综合化指结合地铁站点进行包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地下空间开发,各功能应统筹考虑,实现功能互补和空间的有效组织。
交通立体化指构建地上、地面、地下一体化、联系紧密的立体空间系统,特别强调步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可达性;空间环人性化指充分运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手段,提升空间的标识性、安全性、趣味性和舒适性。
3.0.7 将不同功能或相互关联较少的设施置于不同的竖向层次和区域;根据城市不同时期对地下空间利用的不同需求,将开发重点控制在不同的竖向层次。
城市地下空间应坚持人、物分离,由上至下的竖向分层次序为:市政管线层;人员活动频繁的空间层(商业、娱乐、轨道交通人员集散层和人行地道等);少人或无人的物用空间层(存车、储物、物流及设备等)。
根据地下空间地下空间资源深度一般划分为浅层地下空间(地表以下大于等于0.0m 小于等于15.0m 之间的空间资源)、次浅层地下空间(地表以下大于15.0m 小于等于30.0m 之间的空间资源)、次深层地下空间(地表以下大于30.0m 小于等于50.0m 之间的空间资源)和深层地下空间(地表以下大于50.0m 的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分期利用应从浅层开始,在充分利用并发挥浅层空间优势基础上逐渐向深层发展,并使浅层空间与深层空间的开发相协调。
4 地下空间功能与设施4.1.1 地下空间功能类型的确定是依据地下空间的实际功能需求,参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分类与代码》(GB/T 28590-2012 )、《城市地下空间基本术语标准》 (报批稿)的分类方法与要求制定的。
4.1.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
”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的规定,对于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分层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但由于目前国家对地下空间使用权的主体、主体的权利范围、责任和义务等内容仍缺乏细则规定,因此在本规范中对地下空间以地下空间功能与设施而不是以地下空间建设用地进行划分。
4.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出于安全、健康等原因不宜设于地下;绿地与广场用地多与商业、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其他功能混合设施,不单独划分。
本规范中的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公用设施的中类划分方式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的划分略有调整。
为突出地下防灾设施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独设置功能类别。
本规范设施代码参考《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在相应的地面设施代码前增加UG(underground缩写)。
中类划分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尽量保持一致,存在数字空缺情况,女口UG-S1, UG-S2, UG-S3, UG-S4, UG-S9,缺乏UG-S5至UG-S&5.0.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作为一项专门的学科,其具体方法与标准超出了地下空间规划的内涵,然其对于地下空间规划是必要的前置性工作,因此本规范对涉及的主要评估要素进行了列举,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及哪些要素应结合具体工作确定。
5.0.2 与地表规划相比,地下空间规划所需的资料数量大、范围广、变化多,根据城市规模和城市具体情况不同,基础资料收集应有所侧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对资料的工作深度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来说,地下空间评估应收集和评估以下内容:(1)城市勘察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城市地质构造、地面土层物理状况,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地下水的埋藏形式、储量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
(2)城市测量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工程及地下管线等专业测量图,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的地形图等。
(3)气象资料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冰冻等基础资料。
(4)城市土地利用资料主要包括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5)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主要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数量、主要功能、分布、状况等基础资料。
(6)城市交通资料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现状、交通发展趋势、轨道交通情况、汽车增长情况、停车状况等。
(7)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资料主要包括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场站及其设置位置与规模,管网系统、容量以及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等。
(8)城市人防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城市人防工程现状,人防工程建设目标和布局要求,人防工程建设发展趋势等有关资料。
(9)城市环境资料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以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6.0.1 与城乡规划法相对接,划分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6.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需求预测6.1.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需求预测,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的影响较大,其次,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城市轨道建设情况和气候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常用的预测方法包括需求等级预测、分类功能需求预测和数学模型预测法等。
本规范结合多个实际样本案例分析,确定了人均地下空间面积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系数、地下空间适宜度系数及功能结构的若干区间数值,样本的数量及代表性决定了数值的可信度。
表 6.1.1-1 ,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指标是指规划区范围内地下空间建筑面积除以范围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m2/人。
表 6.1.1-3 ,根据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明确规划区范围内适宜用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用地占总规划范围的比例,即“地下空间开发占建设用地比例” ,根据该比例在总体规划的层面确定地下空间资源对需求预测的影响。
6.1.2 表6.1.2 ,表中“配套交通设施”包括用地内的地下停车库、地下车行道及地下人行设施等;表中“其它设施”主要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小型市政环卫设施、设备用房及仓储用房等。
6.2 地下空间详细规划需求预测6.2.2 国内详细规划层面的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目前常用的预测方法与总体规划层面类似,虽参数选定与计算方法各异,但核心参数主要包括区位、功能、轨道建设、地面建设情况,本规范重点围绕对这几个重要参数,选取了多个实际样本案例进行分析,形成了相应的区间系数,样本的数量及代表性决定了数值的可信度。
表 6.2.2-1 ,地下空间毛容积率,该提法参考了地面毛容积率的概念,是指规划区范围内地下空间总建筑面积与规划区面积(保护道路、绿地、广场等)的比值,该值为平均开发强度。
详细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一般在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当规划区范围过小乃至针对具体地块时,本规范提出的地下空间毛容积率并不适用。
表 6.2.2-2 ,轨道站点修正系数,该系数适用于地下轨道车站,地下轨道车站对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多个城市的采样分析,影响范围确定为以单个车站的几何中心为原点的半径500 米范围的用地,当存在多个车站时可进行叠加计算。
表 6.2.2-2,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以依附于地面建设为主要形式的,除交通枢纽地区、公建集中地区等特殊情况外,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一般都与地面建设开发强度正相关。
地面建8设毛容积率在规划范围具备一定规模(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的情况下才具备参照意义,范围过小的情况下应经修正后参照相关系数指标。
7 地下空间规划布局7.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布局7.1 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地下资源开发的总体部署,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和发展预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提出与地面规划相协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原则,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标、功能和总体布局,合理配置各地下功能设施的容量,统筹安排近、远期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并制定各阶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得到科学、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