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商业发展史研究

上海商业发展史研究

上海的商业传统与重商观念
[摘要]: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上海悠久的商业传统,之一传统将上海地区的民众通过不同的方式纳入到商业轨道。

长期在商业氛围中生活的上海民众感悟到商业对个人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形成一种重商观念。

在上海开埠通商后,他们能够持有一种宽容或是欢迎的态度并积极地投身到商业活动中去。

[关键词]:上海;商业传统;重商观念
1.商业传统
1.1地理自然因素
上海之所以从一个小渔村成为现今国际化的超级大都市,有着说不尽数不清的原因和理由。

首先是地理的原因,这是一个自然原因,也许可以被归结为最原始因素的,这个因素是其他因素的源头和根本。

有关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相信通过无数的著作和论文已经成了人所共知的常识,在地理书上,我们可以这样看到: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

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的这种天然的地理环境早在商业文化刚刚开始传播的远古时期就注定了上海将会在一个商品流通、贸易发达的时代成为一个商业、金融、服务业以及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只要经济规律能够有正常发挥作用的机会。

可以说,地理环境的优渥是上海商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1.2商业因素
撇开上海天然的地理条件,寻求对上海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我们发现,商业是当之无愧的因素。

从上海市镇的兴起到最终上海发展为一个国际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大都市,商业自始至终都是决定性的因素。

尽管上海的发展史已经是人所共知
的常识了,但是为了探讨商业与上海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商业同那些生活在上海,真真切切是上海商业实践者和开创者的上海人民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之间的联系,我们有必要再次对上海的商业发展史进行再一次回顾和梳理。

上海市镇的兴起是从青龙镇码头的衰落开始的。

[1]青龙镇位于今天上海市青浦区东北方位松江南岸的沪渎海口。

向南面通过顾会浦连接华亭县,通过青龙码头,沿着黄浦江西上可直达苏州,向西南方向行船可到达嘉兴,东面是狂阔广袤的海域。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提高,唐朝时期的海上贸易十分活跃。

居于有利通商地址的青龙镇于是便兴勃了起来。

宋代开始,海内外贸易教唐朝时期更为发达,青龙镇也因此愈加繁盛。

青龙镇的兴起依托于唐宋时期经济和贸易的发达,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宋代后期,由于海岸线东移,青龙镇距离海口的距离日渐远离,加上吴淞江口日渐堵塞,青龙镇从此被废弃,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青龙镇被废弃,是成为上海镇崛起的直接原因。

青龙镇虽然被废弃了,但是海内外的贸易往来并不会因此而中断,上海因其合适的地理环境成为青龙镇的继承者。

自宋代以后,上海就取代了原本青龙镇的地位,南宋末年时已然达到了“海舶辐辏,商贩积聚”[2]。

直到16世纪,由于海上东洋倭寇的骚扰,上海的商业发展第一次出现破败的景象。

清朝初年的颁布的严厉的禁海令更是对上海的商业发展造成了破坏性的发展,它更是让上海人民了解到商业对上海的发展所具有的非同凡响的意义。

1684年,清政府宣布解除禁海令,上海的运输贸易又一次恢复了常态,上海又再一次繁盛了起来。

在开埠之前,上海就已经是一个具有悠久商业历史的城市,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商业传统,而开埠之后,根据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有关规定,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随即外国商人和洋行开始成批涌入,专供外国人居住和经商的租界也开辟出来,西方资本主义商业运作模式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使上海的商业发展进一步跨越,使这个昔日的小县城因对外贸易的繁盛而逐渐演变成为新兴的商业都市,逐渐超越广州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口。

[3]
2.重商观念
2.1.重商观念
上海是一个开放性的通商口岸,五方杂处、中西汇流的社会环境,把上海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推进到一个广阔的空间,过去那种目障耳塞、孤陋寡闻的认识水平
顿为一变,上海人渐渐远离懵懂无知的状态,初步具备了一种开放的世界观念和世界眼光。

上海地区的人们主要以三种方式同商业贸易发生联系,并都从上海发达的运输和繁盛的商业中受益。

[2]第一种联系方式是直接参与到运输贸易中去,成为货运商贩,从运输贸易中直接获利。

第二种是在随运输贸易而来的上海地方市场中从事商业活动,获取上海运输贸易的小甜头。

而第三种方式就是那些从事农业和手工业者将他们生产的产品运送到市场上售卖,成为商品的生产者,他们的生活由此也带有了商业性质并与上海的整个商业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就上述以三种不同的商业方式进入上海商业市场的上海市民来说,商业都或多或少地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提高,在物质上带来了直接的利益,商业为上海市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也因此在上海,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去从事有关于商业方面的工作。

在上海,商业的高度发达导致的结果就是上海地区的民众从事商业活动的热情高涨,上海开埠以后,大量的外来商人、企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西方先进思潮的新鲜血液,也间接推动了上海商业的现代化进程。

列强在上海建立起商业王国,在急速商业化的社会环境中,上海人的心态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在大小商人们日夜不停、锱铢必较的算盘声里,上海人的价值观念正在走向中国儒家传统观念的反面,旧的“重义轻利”观念遭到漠视,人们正以近代功利价值观取而代之。

[4]也许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人会像上海人那样理直气壮地把“利”的意义凌驾于“义”之上,也没有人会像上海人那样,对赚钱求利之事说那么多的好话。

为中国人尊崇了千百年的儒家正统观念最先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受到了近代重商思潮的挑战。

其后上海的现代工业也随之产生,首先是外资企业,接着是洋务企业。

然后再到民营企业,不同资本性质的工厂竞相设立,至甲午战争后上海又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造业中心。

而在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无论是贸易的发展还是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于是,上海的金融业相伴而生,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与此同时钱庄等传统金融组织也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主动调整经营方针,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获得重生,终于使上海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成长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5]而此时,重商的理念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上海人民的血液之中。

参考文献:
①书籍:
谯枢铭著. 《青龙镇的兴衰与上海的兴起》[M],第1版.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张仲礼著.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第2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朱国栋、王国章著. 《上海商业史》[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编著. 《上海城市的发展与转型》[M],第1版.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法] 白吉尔著.王菊、赵念国译.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第1版.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②参考期刊:
罗莉芳、汪宏桥. 《上海的都市化和后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C]2005年第三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