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1.“质量工程”出台的背景1999年,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人民群众希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
7年多来,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1998年到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 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提高到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其次,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过采取“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机制。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这些重大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第三,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在推进各类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水平大学得到深入推进,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规模的扩张。
但是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将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其中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1998年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围绕“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了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政策和措施。
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即1号文件,就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16条要求,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3年以来,教育部狠抓了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用信息技术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多万大学生使用新模式开展英语学习,建设了1000门精品课程,设立“教学名师奖”,评选出200名获奖教师,开展教学水平评估,推进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统考,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这些措施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赶不上在学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
二是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结构性过剩。
三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高等学校大量存在教授不讲主干课、基础课现象,名师不上讲台,只听讲师讲、不见教授教。
四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等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亟待加强。
五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使得不少毕业生就业难,加重了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的负担。
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削弱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如果不及时解决、任其滋长,大好形势就有可能逆转,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科学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战略决策和部署,2006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质量工程”项目规划工作组,正式启动“质量工程”论证工作。
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论证、听取意见和修改,逐步确立了“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经费预算与管理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2.“质量工程”出台的意义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从国际上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看,我国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无论是综合国力竞争还是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都在人才,特别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这种大背景下,启动“质量工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施“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关键作用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发展之路,建设创⑤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
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社会监督。
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促进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重点资助受援高校教师到支援高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
在对口支援高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资助一批受援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到对口支援高校学习锻炼,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受援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质量工程”蕴含的新理念“质量工程”和着“211工程”、“985工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节拍,奏响了一曲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和谐乐章。
“质量工程”的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1)“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
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奠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科生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参照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牢固树立本科生教育的基础地位,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固本之策。
通观世界高等学校,即便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概莫能外。
“质量工程”的六个重点建设项目,都紧紧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生教育的主线。
特别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项目,更集中地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生教育的思想。
(2)“质量工程”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
“质量工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着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
一是在质量与数量上,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这不仅表现在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等基本建设上,还体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上。
二是在统一性与多样化上,由注重统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质量工程”针对许多高校出现的盲目追求“大而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的状况,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强调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
这就有利于引导高校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3)“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特别是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阶段,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环境越发紧迫和必要。
关注学生发展是“质量工程”的根本出发点。
在学生方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和资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科技活动等,就是通过直接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
在教师方面,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就是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本科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这既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注重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体现。
(4)“质量工程”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
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项目,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