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复习题
A.小麦B.大豆C.棉花D.养麦
4.下列种植方式中属于套作的是。
A.小麦/玉米B.玉米||马铃薯C.大麦X豌豆D.油菜一水稻
5.下列作物中属于半养地类作物的是。
A.大豆B.苜蓿C.小麦D.油菜
6.玉米在水旱适应性上属。
A.喜水耐涝型B.喜湿润型C.中间水分型D.耐旱怕涝型
7.下列作物中茬口特性属富碳耗地类、抗病类作物的是。
25.土壤基本措施包括、和。
26.耙地主要用到的工具是和。
27.农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表示
II”表示,7表示, “ >表示。
28.春玉米一冬小麦---夏大豆属于熟制,其复种指数为。
29.农业资源包括和。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5分,“/'或“X”写在括号内)
1.小麦/玉米—水稻f小麦/玉米—水稻是一种三熟制轮作制。()
18.边际效应19.少耕20.免耕
。
和。
为、、和
四级。
4.喜温作物一般又分
为如、如
和女口。
5.依据作物结构及种植熟制将种植模式分
为、、
和四种类型。
6.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
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7.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
11.从作物与土壤养分关系的角度来看,豆科作物属于,禾本科作
物属于,棉花、油菜、芝麻、胡麻等属于。
12.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
13.农田土 壤的剖面一般可分为四层,
即、、和心土层。
14.根据土壤翻耕时由于采用不同形状的犁壁,垡片翻转的角度不同,可分为
、和三种翻耕方法。
15.在心土层与耕作层的界面上往往还出现一层厚5-10cm不等的,它是
12.农田防护林建设中主林带的方向应与害风方向垂直。
13.撂荒是荒地种植几年后,放弃不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14.甘薯属于耐连作的作物。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作物中属于C4作物的是。
A.小麦B.大豆C.玉米D.水稻
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A.烟草B.马铃薯C.棉花D.番茄
3.下列作物中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上属耐瘠型的是。
A.大豆B.玉米C.马铃薯D.苜蓿
8.下列种植方式属于一年两熟制的是。
A.小麦X豌豆B.小麦/玉米C.小麦II玉米D.小麦/玉米/大豆
9.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直接或
在犁耕时犁底与心土层摩擦、压实并淀积粘粒而逐渐形成的。
16.水蚀分为、和三种基本类
型。
17.粒径小于1mm的土粒,在大风下容易产生风蚀,属风蚀性颗粒,直径在
0.5-1.0mm的为颗粒;直径在0.1-0.5mm为颗粒;直径
<0.1mm的为颗粒。
18.农田杂草依形态特征分
为、和三类。
19.畜牧业生产中饲料的转化率除了与畜禽种类有关,还与和
2.实行间作和套作都可以提高复种指数。()
3.沙土较黏土更易形成水蚀。()
4.在相同坡度条件下,坡面越长,地表径流速度越大,侵蚀力越强。()
5.饲养鱼的饲料转化率要高于饲养肉羊和肉牛。()
6.坡耕地上采用等高耕作法较顺坡耕作法更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
7.作物增产值与土壤耕作深度呈直线相关,即耕作深度越深增产效果越显著。
《农作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2.
养地制度
3.
6.轮作7.
连作8.
11.化感作用12.
种养结合
13
16.风蚀17.
作物生态适应性
二、填空题
1.农作学研究的对象是
2.作物布局的类型分为
3•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以划分
作物布局4.复种5.复种指数
套作9.间作10.茬口特性
土壤耕作14.农田杂草15.水蚀
( )
8.马铃薯的茬口特性属富碳耗地、抗病类。()
9.“隔冻划地印,等于上道粪”,“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的说法是用来形容早 耕优于晚耕。()
10.豆科作物根系吸收氮素养分的数量较禾谷类作物要多,但对磷、钾肥的吸收
量较小。
11.间套作时,高位作物密度应当大于单作时的密度,而矮位作物密度应低于或
等于单作时的密度。
有关。
20.按梯田断面形式,可以把我国梯田分为、和
三种类型。
21.农田防护林根据林带的林冠层次、树种组成和栽培密度分
为、
和三种林带结构。
22.是指土壤颗粒被风吹起、移动、降落,从而破坏土壤危害农
业生产的过程。
23.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主要在、和之
间进行转移流动。
24.农田防护林建设中,主林带应同时,
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表现为。
8.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的是间作作物共处期较,
套作作物共生期较。
9.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 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
10.一般而言,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以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