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
口李一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
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
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
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界的可能。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的本心,以此论证人性本善;在道德上,则提出人的“仁、义、礼、智”诉求,而其中尤以“仁、义”为中心。
孟子以“仁、义”作为人伦理构架的核心,他的快乐理论也必然要求把“仁、义”作为快乐的实质内容和最终根源,即如他明确表示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这里以“事亲”和“从
・思想文化・
兄”的事实说明,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是符合仁义;以此作为身体力行的从容选择,并以此为乐,这也就是快乐的真正实质与根源。
在其他场合,孟子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如有人问他在游说诸国君主的时候,何以做到别人理解自己或不理解自己都能是“嚣嚣”(自得其乐)的,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这里的“嚣嚣”,赵岐注云“自得无欲之貌”,所谓“无欲”,却是以崇尚德、喜爱义为前提的,即对道德、仁义的崇尚和喜爱,乃是获得快乐的实质前提与要求。
在孟子看来,由于主体地位与觉悟认识的不同(如“求其放心”和“有放心而不知求”的差别)而导致快乐与否以及快乐多寡等问题。
就《孟子》中的论述来看,他主要是对君子之乐、君王之乐和平民之乐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1.“乐而忘天下”的君子之乐。
孟子虽然对“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孟子・离娄下》)表示赞赏,但是他所谓的“君子之乐”与孔子、颜回那里的“君子之乐”(宋人以此衍出“孑L颜乐处”之说)还是略有差别的。
孔子的“君子之乐”主要是对于物欲的超越,摆脱功名的羁绊,实现身心的解放和心灵和谐所获得的最高快乐。
而孟子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孟子・尽心上》)如果一个人充斥着“广土众民”的欲望,自然无法快乐;在政治诉求上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快乐,虽然摆脱了拥有广大土地和众多百姓的外在功绩,但是仍以安定天下作为道德和政治理想,这并不符合人的“仁义礼智”的本性。
可见,孟子理想中的“君子之乐”在根本上并不局限于“快乐”的满足,而恰是对“快乐”有所超越;而
7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君子之乐则是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最高审美境界。
这三种境界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沟壑,抛弃粗俗的物质快感,超越政治的功利目的,可以达到“乐而忘天下”的审美境界。
不仅如此,孟子的快乐理论还直接涉及到诸多美学问题,包含了极具启示意义的审美意蕴。
首先,孟子跟齐王解释“与民同乐”的一个基本前提事实,就是欣赏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享受问题。
不论是齐王自己“好乐(yu6)”,还是“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均是如此。
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方面,审美心理的共通性。
孟子在这里或多或少地包含这样一层意思: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理论上具备了上至君王、下及百姓的普遍认可,并能引起审美愉悦的可能;另一方面,同样的“钟鼓之声,管龠之音”,由于审美主体本身情感的附加投入,先后有“举疾首蹙额”与“举欣欣然有喜色”的不同反应,这虽非纯粹的审美反应,却多少揭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特殊性。
其次,如上所述,“乐而忘天下”的君子之乐,已近所谓的“孑L颜乐处”,这恰也显示了超越功利的伦理“快乐”,实现审美愉悦的可能。
在假设中,舜虽然是在儒家“仁义礼智”的价值标准驱使下“窃负而逃”,但是其“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阔达胸怀,“遵海滨而处”的生存环境选择(此亦同“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处”),“终身诉然”的超然态度,何尝不是诗意的“回家之旅”?此“快乐”不正是审美的超越?
最后,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发源之初,真、善、美是合一和浑然一体的,“善的即是美的”。
在现在的伦理美学理论视野看来,浸透了儒家伦理价值标准的“快乐”,其本身也已经符合“美的”要求,是一种审美境界了。
(作者: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委党校院内《新东方》杂志社编辑、哲学硕士,邮编571100)
・思想文化・
韩非
人性论的双重性
王婷婷
战国是人性理论显著发展的时期,所以关于先秦诸子的诸多辩论研究中,人性问题一直是争辩的主题之一。
关于韩非的人性论,学界有“性恶说”、“自利说”、“自然人性论”三种说法。
笔者不揣浅陋,对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文中难免有挂一漏万或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韩非的人性论包括经验人性论和本质人
9
万方数据
孟子的快乐理论及其审美境界
作者:李一鸣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委党校,571100
刊名:
华夏文化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年,卷(期):2010,(3)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xwh201003004.aspx
授权使用:(louyucangtai),授权号:3fb9e7b4-5a21-42a4-aa34-9e6700ffde00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