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摘要:尽管人们公认书法属于造型、空间艺术范畴,但由于它受制于特定的工具材料和载体,因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像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那样既具体可感又富于色彩的斑斓。
所以,对于书法的审美,便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那样,过多的要求对于具象和形式的表达,而是更多的追求对于意志的表达和内涵的抒发。
总而言之,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大概包括包括以下几个角度:对于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的要求;审美者应该具备相应的书法涵养;书法审美的意义。
关键词:书法审美
书法艺术作品所映现于审美主体的是一个个、一件件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生命体。
审美主体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中,只能透过作品中那劲健律动的线条和具有“意味”的字体形态来感悟生命形象的存在及大千世界的美。
那么,当拿到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欣赏和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书法的水平进行评定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点画美。
点画是书法构成中最基本和最小的元素,但是它又是最活跃、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构成要件。
不论何种书体,点画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艺术功力,从起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特别是在笔画中表现出的微妙的变化和富有内涵的质感,往往令我们产生美妙的想象。
点画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外在形式而言:有方圆、曲直、长短,粗细和藏露等等。
就内在形式而言:有力量、分量、质感,韵律等。
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内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得一显现,外在形式将内在形式充分展示,才有效果,才有意义。
所以,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透过想象看本质,通过点画的形质,发现内在包蕴的力量和美的要素。
(二)结构美。
结构结构是点画与部首偏旁的搭配,汉字书写之所以最终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就是直接起因于这种独特结构,我们对书法审美结构是关键,因为结构的形式美是书法审美的中介,起着一种诱导的作用。
书法的结构美通过匀称、协调、呼应搭配和统一变化等具体的结字特点加以表现,同时结构美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中又有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充满了率义天趣。
(三)章法美。
章法没是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布局等多种因素共同
作用产生的美的效果的方法。
章法首先应强调整幅作品的大效果,着眼于全局的布白,气势和总体感觉,在进行章法美的审美过程中,一定要从通篇作品的节奏,韵律和行气去感受书家的情怀和艺术功力。
虽在整幅作品中会有一些误笔,但是也不会产生伤害作用,也丝毫不损我们的审美状态,反而让我们更觉真实,自然和生动。
透过作品的章法美能让我们能感受到书法家创作时驾驭全局,不为局部所困,尽情挥洒的艺术视野和功力。
当然艺术是率直轻松的也是认真严谨的,故不提倡知错不改的毛病。
因此章法美是考虑大效果、是表象的、整体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到细腻,才能彰显出整体的完美。
(四)韵律美。
韵律美也就是节奏美,它是通过用笔的轻重、徐疾、肥瘦,枯湿、浓淡,粗细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富有生命意味的动态美,书法家的性情和艺术理想就是通过这种韵律传达给读者,并感染读者的,使本来毫无生命活力的笔墨线条变得富有生命的意趣,要想欣赏韵律美,就需要对产生韵律的各种形式要素和变化关系了然于心,韵律和节奏是抽象的概念,它就需要通过具体可视的载体来表现和完成。
所以,对于笔墨线条的各种微妙变化,对于结构章法的开合、起伏、疏密,奇正等都应敏感和留意,同时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真正意义上的韵律美。
(五)意境美。
书法的意境美一般是指通过用笔,结构和章法,从而创造出有韵味,神采和情感的全新境界,意境美是一切艺术作品最高的,也是最终的美学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它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形象之美,而是含蓄于内,隐而难辨,若有若无的玄妙化境。
意境的创造还比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惨淡经营,还包括审美者的积极参与和补充。
它具体是由具体的笔墨形式实施展开的,对这个过程要求极高,也就是将神采表现出来,神采就是指线条的鲜活有力,结构的跌落多姿,布白的奇险生动,构成意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韵,它是人的心中或意念里存在着的非常高尚和纯粹的精神寄托,虽然和神采一样空灵抽象,确是诗歌、绘画的灵魂。
书法作品的情韵主要通过富有神采的线条、结构,章法来实现。
如果可以从以上五点进行审美,那么无论是情感上还是技术上的各个角度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考虑全面了,但是有一点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所有的这些都要求审美者掌握一定的书法技巧和拥有一定的书法涵养。
或者可以说审美主体是
否具备审视书法艺术美的素养,是书法艺术审美活动的关键所在。
书法审美者只有努力提高书法艺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技巧、史论等方面的修养,才有助于对审美客体做出正确的判断。
否则,乱说一气,便会贻笑大方。
当然,影响审美主体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因素相当复杂。
通常,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的人其审美态度亦不尽一致,比如,老人喜欢温和、庄稳,年轻人则喜欢热烈、奔放;男人喜欢刚健、雄放,女人则喜欢温馨、清秀;学者喜欢严谨、规范,艺术家则喜欢豪放、狂达等等。
书法的审美并不是说只是一种简单的文学活动,汉字书法,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的隶楷行草的整个演变过程,都体现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对人类文明的深沉精进的探寻。
就书法内部而言,“书艺”讲究笔法、结体、章法和墨法,其中不仅反映出人对书写工具特性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人利用书法表情达意的主体意识,是人的物质表现与精神本质的统一。
如果非要分析书法审美意义所涉及的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书法审美能够培养人们对于艺术的感知力。
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
汉字之所以制定成方块形的书体,表明当时人类对自然宇宙已有了清醒的空间意识。
并循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路,将“天圆地方”的观念落实到汉文字的造型之中。
从微观上看,汉字书法的内部结构多姿多彩,周全谨严,让人观之赏心悦目。
汉字书家把对世界的辩证认识,执着地将其贯通在“书道”的行动中,创造了精妙而真实的艺术哲学典范。
书家讲究整体布局中的章法。
如纵排横列,连贯与错落、虚与实、黑与白;对题款,称谓都有着无微不至的审美感知力。
为了创造“华章美篇”,书家往往把谋篇布局不是当字而是当画来作,他用“神明”“谋划”出的是心中的行云流水,雾绕峰峦,电闪雷呜,飞鸟走兽等;我们从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一笔书》到“颠张狂素”的“狂草”看到的或是眉目清晰、妩媚娇妍,或是郁屈盘结,逸势奇状,可谓万象纷呈,神来之笔。
(二)书法审美能够培养人们对于艺术的想象力。
汉字书法由当初的“图画文字”的象形性发展到今天的日益简括的符号化,始终没有脱离它固有的状物表意的象形性。
如果说汉语的造字给了书法的“照像”的底片,那么书法便以此为基垫变本加厉,添枝加叶地推进了汉字表意上的以物取象的特点。
书家在书法的艺术化的过程中,为了求得书法的神情妙状,极力调动他们的联想力从外部世界大胆地
摄取物象,以抒发心中的情状意态。
创作如此,欣赏也是如此。
古人把好的“书品”形象地比喻为“龙飞凤舞”“云缠雾绕”等。
书家的想象力给书法幻化出奇异的情趣,堪为一绝。
(三)书法审美能够培养人们对于艺术的创造力。
纵观古今,汉字书法精品迭出,细览其中,他们各有其神采和风骨。
这“风神”是什么,即个性。
书家的个性是一种力量,一种融个性、认知、情感和意志为一炉的旺盛的“内在本质”。
每个书家都有着一定倾向的气质特色,或强或弱、或浊或清、或重或轻、或速或迟、或散或聚等。
一定的气质特点总是流露在书品的风格之中。
书家的审美气质的本质是他们的自然生命的神经脉冲与社会心理的审美经验的融合,其生成的质与量的差异就必然引发书法审美中度的差异,因而就表现出书法审美上的雅俗之分。
总之,书法作为艺术来讲,首先得确定是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艺术,必须得规范地书写汉字,不是随手涂鸦的东西,所以首先体现其“真”——真实地书写汉字,符合汉字构造规范。
其次,艺术在于继承传统,从一幅作品中要看到其用笔、结字与章法布局的传统底蕴,在传统底蕴上创新,但不失娇揉造作。
再次,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书法作品除了技巧之外,必须得蕴含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最后,书法是生命个体的一种书写表达,体现了书写者的个性特征和审美价值取向,即有良好的个人人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