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多一些“等待”数学课堂中的‚等待‛就像国画上的‚留白‛、音乐中的‚停顿‛。
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等待‛,就是抛却包办代替,避免填鸭传授和远离简单粗暴,就是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有效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师的‚等待‛中学习,学生会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悟,在获得成功后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可以这样说,‚等待‛孕育着生成。
一、等一等,给学生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笔者近期在一次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这样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还没等全体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一旦发现有个别学生举手,就立即停止全班学生的思考,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错了,教师用带着鼓励的语气说:‚请坐下,再好好想一想。
‛如果学生回答对了,这个问题就此打住,教师便继续展开下面的教学环节。
这使我想起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的话:如今的课堂‚想一想‛多了,而真正独立、深刻、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事实上,任何学习个体,要想对面临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深刻见解,一定长度的思考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给足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对所面临的问题作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究。
如此,学生不仅能体验到数学智力的挑战,更能在经历曲折探索过程之后获得真正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苏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我先由‚用两种算式28+17和17+28求跳绳的人数‛这一话题引入,师: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可以写成28+17=17+28)师: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师:同学们都能脱口而出说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些等式中都藏着一种规律,你发现了吗?(生思考后回答)师:这样的等式还有吗?说得完吗?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等式来概括所有这样的等式?先想一想,想好以后在练习纸上写一写。
(学生独立、安静地思考着写着,几分钟后,全班开始了交流。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一个加数。
生2:Δ+○=○+Δ。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这儿的‚Δ‛和‚○‛分别代表什么吗?Δ+○=○+Δ又表示什么?(生答)生3:我用‚左‛表示一个加数,‚右‛表示另一个加数,写成‚左+右=右+左‛。
师:这儿的‚左‛和‚右‛可以表示哪些数?(生答)生4:我用x表示一个加数,y表示另一个加数,写成x+y=y+x。
……师:这些表示方式和刚才大家用数表示你感觉怎样?(生各抒己见,师简要概括后自然引出加法交换律)案例中,学生的发言无疑是精彩的,然而,这一切的精彩何尝又不是源于那段深入的思维空间,正是那‚静静的几分钟‛给了学生细细品味,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智慧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
也惟有如此,数学教学才会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充分交流的空间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生成新的体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和重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
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一等,给他们充分交流的空间。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思路就会从模糊走向明朗。
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在通过计算揭示‚循环小数‛的概念后,出示了以下几个小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①3.05656……②5.242424 ③0.518518……④3.1415926……⑤67676767.67⑥0.314413……⑦20.77……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深入、更有效,我引领学生进入了这样一段交流的过程:(1)师:请每一位同学都独立思考,把你认为是循环小数的数写在作业本上。
(2)学生静静地思考、写数。
(3)写好后,师:在这些数中,你认为哪些数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请每一个同学整理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汇报。
准备时,想一想,用哪几句话既能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又能让别人听明白;在判断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困惑,怎样请教组内同学。
(4)学生自主准备。
(5)师:下面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老师也有一个要求: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后面的同学就尽可能不要重复说。
(6)现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7)小组交流几分钟后,师:请同学们暂停一下,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认为判断一个小数是不是循环小数的依据是什么?在循环小数的概念中你们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在小组里整理成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汇报。
要求:确定一个同学记录小组的成果,要记录:①你们小组的观点;②你们组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哪些成果,说哪几句话。
同时确定一个同学代表你们组向全班汇报。
(8)学生继续小组交流。
(9)师:现在进行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每个小组要记录你们组没有想到的内容。
……全班交流时学生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灵感的迸发已无需赘述,但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在进一步说明交流前应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交流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充分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辨别、扬弃。
三、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有效操作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课堂上很多的操作活动仅仅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没有能够使学生通过活动实现‚内化‛,也就没有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操作中,应处理好‚动‛与‚思‛的关系:‚思‛是‚动‛的基础和指向,‚动‛是‚思‛的表达和深化。
‚动‛前有‚思‛,学生才能对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并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
而‚动‛后有‚思‛,则能及时地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数学思考过程和规律,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刻的感悟,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知识及认知结构。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让我们等一等,给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独立操作的过程,实现‚动而有效‛的理想境界。
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退位减‛的教学。
教师出示主题图,学生解读图意,列出算式60-34后,让学生取出学具进行操作得出60-34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思考后动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1)在十位拨6颗算珠,表示60。
然后拨去3颗,再拨去1颗算珠换成个位上的10颗算珠,最后在个位上拨去4颗算珠。
结果是26。
(2)先摆6捆小棒(1捆10根),然后拿掉3捆,又把1捆小棒换成10根,从10根里面拿掉4根,最后就剩26根小棒。
当学生出现用两种不同的学具操作后,师:两个同学用的学具不一样,但是他们在操作时有一步却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学生应该不难发现两次操作都有一个‚换‛的动作:其中一个是将十位上的1颗算珠换作个位上的10颗算珠,另一个是将1捆小棒换成10根小棒。
)师追问:为什么都要换?以此促使学生对‚退1‛的原因进行理性思考。
而后,让学生将60 - 34写成竖式,引导观察并提问:‚你认为在笔算60 - 34的时候,需要像我们在操作时那样‘换’吗?怎样‘换’?‛让学生把操作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笔算中,促使他们把直观的操作活动向内在的思维活动转化,真正理解‚退1作10‛。
这一案例中,以操作为载体,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为目的。
整个过程中,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行为活动的生动,更有经过静静思考后学生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的深刻,较好地实现了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
四、等一等,给学生一个扎实训练的机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
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独立练习功能认识不到位或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众多的教学观摩课中,很难看到会有老师能安排几分钟让学生有机会静静地做几道题。
《数学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采用多样的练习形式,呈现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练习设计应努力做到内容和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等要求,但这并不表示让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做几道题其价值和作用的消失,相反,不管时下的课堂练习承载多少新的理念、附加多少新的功能,让学生静静地做几道题——当堂动笔进行扎实的训练其作用和地位永远都是不可替代、无可动摇的。
因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学生训练参与度的保证、信息的真实、反馈的及时、高效等无不以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
那种只求形式的花样翻新,练习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所谓训练,只会走向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反面。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让我们给学生一个独立练习的机会,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所谓,等待是一种期望、是一种鼓励。
课堂上,需要我们多一些等待。
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体会,多一些对问题的思考;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多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学会等待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意识、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学会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一位学生;学会等待,你的课堂就会充满灵气和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1] 王文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网》2007年3月。
[2] 杨晓荣“让数学课堂静一静”。
[3] 朱德江“拓展练习功能提高练习实效”,《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9期。
[4]张明“老师,让我们多想一想”,《小学数学教学网》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