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数学 《等差数列》教案 沪教版

高二数学 《等差数列》教案 沪教版

7.2(1)等差数列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理解的关键是发现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本小节的难点是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掌握相邻两项或三项之间运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 能正确计算公差及相关的项;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
难点:等差数列递推关系.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数列?递推数列?研究递推关系有何意义?
二、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概念引入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等差数列、等
差中项概念 实例引入
递推关系
特征分析 运用与深化(例题解析、巩固练习)
研究下面3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及其特点(课本P10)
2,5,8,11,14,17,…; ① 21,41,0,41-,21-,4
3-,…; ② -7,-5,-3,-1,1,1,3, …; ③
解答:数列①②③的递推公式分别是:
数列①:()⎩⎨⎧=≥+=-223
11a n a a n n ,
数列②:()⎪⎩
⎪⎨⎧=≥-=-2124111a n a a n n , 数列③:()⎩⎨⎧-=≥+=-722
11a n a a n n .
[说明]启发学生观察并发现如下结论:这三个递推公式都可以写成
()为常数d n d a a n n ,21≥=--的形式,得出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
(2)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小写字母d 表示. 2、等差中项
(1)等差中项的概念引入
观察下面三个等差数列:
3,5,7;
-5,10,25;
52,57,5
12 讨论:这三个等差数列都具备什么共同特点?
[说明]启发学生观察并发现如下特点:中间项的2倍等于首、末两项的和.
(2)等差中项的概念形成
等差中项的定义
一般地,由b A a ,,成等差数列,可得
A b a A -=-
即 b a A +=2 2b a A +=
反过来,如果2b a A +=,那么b a A +=2,A b a A -=-,即b A a ,,成等差数列. 定义:如果b A a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b a 与的等差中项.
等差中项的性质
(1) 如果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等差中项的2倍等于另两项的和.
(2) 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前一项与
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3) 以A 为等差中项的三个数可表示为:d A A d A +-,,,体现了和谐性与对称性.
3、例题解析
例1.在数列{}n a 中,如果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5.23,10021-=-=a a ,求公差d 及3a ,并用计算器计算5a 、8a .
解:5.76=d ,3a =53,5a =206,8a =435.5
[说明]①启发学生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即相邻两项的关系解决问题.②让学生回味计算过程,为研究通项公式作铺垫.
例2.求9与25的等差中项A .
解:A=17
三、巩固练习
练习7.2(1)
四、课堂小结
等差数列与等差中项的概念,探究它们的递推关系,利用定义进行正确的计算;.五、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 习题7.2 A 组 1、 6、7、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