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2)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2)

浅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追求
摘要:相比较西方音乐美学的审美意识,中国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追求。

正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所说,中国古典音乐着重于对意境的追求。

意境的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将思想情感和文字联为一体的的手段,可以让观众在接触艺术形式后,通过对其内容的联想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境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都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意境之美;古典音乐审美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精彩、最绚烂的部分。

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问题,学术界早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探讨。

正如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宗白华认为:“音乐对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总体特征是“淡远”、“深邃”、“雄浑”的,正如道家的“大音希声”一样,中国古典音乐正是以最少的乐音来给人最丰富的蕴含,比如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古琴、箫等,都是此类的代表,其意不在乐曲本身,而是在声音之外,着重对声音外的意境的描写。

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即是此类的意思,他认为弹琴真正的乐趣不在于乐曲本身,而是在于对乐曲之外意境的领会,弹琴就是为了能够体会到乐曲之外的意趣,这是一种超脱于音乐本身,重视弦外之音的哲学思想。

因此,追求音乐外的“意趣”就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最常使用的创作手法、欣赏手法,作为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也是中国人衡量艺术作品至高标准,成为了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的一个突出特征。

上文的“意趣”也可称为“意境”,也与我们常说的“境界”相等。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境界非所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有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些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佛则谓之无境界。

”仔细的分析这段文字,在这段话中,王国维先生将文学创作中的
“象”与“意”都统一于“境界”之中,并简要的将“境界”划分为“象”与“意”,即自然境界和人文境界两种,显而易见,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其应是属于人文境界的范畴,即注重“意”的范畴,侧重于对人的自身等内在精神品质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音乐独特审美形成的原因
作中国古典音乐独特的审美来源于中国古代早熟的农耕文明形态,它将中国的古典音乐美学赋予以“人和自然”合二为一的形式,其核心思想就在于“主客不分”“天人合一”等。

且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对于音乐的欣赏并不是以理性的音乐分析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以音乐的悦耳与否来看待音乐,而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感受音乐的内涵,以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之沟通,通过与之交流这一形式来感知其精神内涵。

意境的阐释就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描述,总所周知,艺术背后所蕴含的都是有意义的,这些意义并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一首诗,如果没有人去品味、去领略,那么它就是一系列无意义的字符;一幅名画,如果没有人可以理解其中的内涵,那么它就仅仅是一张画的比较像的速写;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人去聆听、去欣赏,并沉醉其中,那么他只是一串毫无意义的空气的震动。

因此,艺术尤其是音乐的价值,其本质都在于其背后所带有的具体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哲人对待音乐,不只是着眼于他的旋律,而是由此音响形式所带出的实际意义。

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所说》:“礼云,礼云,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故而,在古代先贤的认知中,音乐最高层次的意义并不在于乐曲中的乐音,而是在于音乐背后所拥有的意义。

音乐在人的生活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切都是以音乐所涵盖的意义出发的,关于音乐所涵盖的意义,早在五千年前我国古代先贤就有了明确的阐释,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荀子在其所著的《乐论》中说:“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斗日月,鞉柷、拊鞷、椌楬似万物。

”足以看出古人对音乐所涵盖的意义的重视。

在我国古代论乐中,对于音乐意境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古琴了,古琴作为一种在文人阶级中延续了数千年的乐器,其所涵盖的精神思想超越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

历代文人、琴家对于演奏古琴所提出的理念、思想都做出过阐释,甚至还有陶渊明的“无弦琴”的故事,
足以证明古琴所涵盖的精神思想魅力,古琴的演奏多用柔和细腻的声音来传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或通过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请于景,使人的精神所有寄托,如著名的古琴名曲《流水》、《碣石调·幽兰》等都属此类。

古人对于乐曲也是最重其意,如孔子随师襄学习演奏古琴《文王操》,师襄几经劝说孔子已经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仍不放弃,一定要演奏到能从曲中领会到文王的气度甚至面貌才为止,才算结束了对于《文王操》的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乐曲背后意境的追求可见一斑。

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人,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思想也有着精辟的见解和评价,岩山三郎教授曾说:“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则看重品。

例如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花、竹子,并不是因为他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他们有拼,他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1岩石三郎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思想总结的非常巧妙,一阵见血,中国古代文人追求意境的情怀再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中国古典音乐独特审美的具体表现
意境之美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灵魂,在中国文化的许多层面都得以体现。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其创作手法大多都是通过对于音乐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内在的精神内涵和人的审美蕴含,这也是中国古典音乐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传承的原因之一,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欣赏。

中国古典音乐从“象”中取“意”,通过从自然环境中出发,抒发作者的人文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在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中,大自然永远是最佳的写作对象,与文人诗词创作相同,作曲家通过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借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且创作的过程体现了从“触景生情”到“借景抒情”再到“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如民族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现意境之美的代表。

首先从乐曲的总体风格来看,全曲以宁静、优美的旋律,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意境动人的画卷,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之下宁静优美的景色:月亮宁静的挂在夜空之中,一帆小舟在江面上静静飘荡,船上人影闪烁,江岸边
1引自《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第411页。

的花在月光中轻轻摇曳。

整首音乐作品在意境之美的塑造上十分生动,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在这样一幅抒情写意的江南水乡的画卷中,听众沉浸在作曲家所营造的美丽景象之中,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所蕴含的意境之美。

当然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之中,这种意境之美的塑造是要求作曲家和演奏者具备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才能表现出来,意境之美的营造是通过音色、节奏和情感等等音乐要素的融合,才能达到音乐作品中“神”与“形”的融合统一。

音乐的意境之美往往存在于音乐的内在,这需要我们呢切身实地的去感受音乐的内在,通过感受弦外之音,体会到“意之深微”的境界。

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之美的神奇之处在于听着可以通过有限的音乐素材去领会乐曲内部的意境,在与这一意境融为一体后,体会到其中的思想精神境界。

听着需要有超脱音乐本身的意识,开发思维去得到曲中的意境,准确的来说,音乐的意境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想象,没有一定的思想精神境界就没办法感受到音乐内部的意境之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意境之美体现了古代乐者的思想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论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还是对于乐曲之中境界的体会,都离不开听者对于宇宙生命深层次的思考,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回归自然的情怀,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通过对音乐境界之美的体会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进入到物我浑化的高超审美境界之中。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问题讨论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41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