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赏析
古 筝 、 笛 子 、 二 胡 、 琵 琶 、 大 鼓 等 民 族 乐 演 奏 的
漫 。
的 回 音 正 如 钻 石 一 样 依 然 典 , 永 恒 , 温 馨 , 浪 经
那 亘 古 不 变 的 太 阳 下 , 跨 越 间 、 空 间 , 其 悠 扬 时
沧 桑 , 依 然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触 动 着 我 们 的 魂 , 在 灵
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 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 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 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 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 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 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 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 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广陵散》的曲调优美,具有叙事性。低时区的打击乐器声衬 托着铿锵的节奏,暗示着故事的戏剧性。音乐与标题的内容大 致吻合。“正声”部分为全曲的精华。《广陵散》为“慢商 调”。慢商调是琴的一种调弦法,即降低第2弦商音与第1弦宫 音相同。此种调弦法有助于表现《广陵散》的激昂慷慨情绪, 双弦弹奏代音,浑厚坚实,有气势磅礴之感。
关于二泉映月 乐曲共分六段。 乐曲共分六段。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弃和减 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渐层发 展和迂回前进。 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 而是为了深主题, 绪,而是为了深主题,所以乐曲所塑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 中的。从段式结构的扩充、缩减、再扩充、 中的。从段式结构的扩充、缩减、再扩充、再缩减来看乐曲 的艺术构思,它是:陈述——开展 开展——下伏 下伏——亢进 亢进——收 的艺术构思,它是:陈述 开展 下伏 亢进 收 束。
种 乐 器 , 他 是 天 才 的 音 乐 家 。 可 他 却 只 因 为 二 胡
更 贴 切 。 阿 炳 其 实 也 擅 长 琵 琶 、 瑟 、 笙 、 鼓 等 多
二 胡 是 位 饱 经 沧 桑 的 老 人 , 或 许 就 说 是 瞎 子 阿 炳
葫芦丝的外形毫无修饰,简单 的外形毫无修饰,
朴素得象十七八岁纯真无忧的邻 家少女,给人纯美愉悦的感觉。 家少女,给人纯美愉悦的感觉。 但它节奏感却特别强, 但它节奏感却特别强,音色亲切 动人。它能传达男女间的纯洁的 动人。 情爱, 情爱,可以是云南美丽山水的声 音,也可以是孔雀美丽的多姿的 羽屏, 羽屏,只是它没有大气空阔的意 月光下的凤尾竹》 象。《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甜甜 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一 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 个美丽的地方》 个美丽的地方》是婀娜清丽的浣 沙女儿式的浅唱。 沙女儿式的浅唱。这样浪漫迷人 的音律当作清雅场所的背景倒是 最好不过了。 最好不过了。
美 。
尽 的 感 动 , 那 是 你 从 未 经 历 过 的 中 国 古 典 音 乐 之
冬 雪 …… 那 是 千 古 的 生 命 里 , 一 份 说 不 出 、 道 不
楚 地 感 到 , 在 空 气 中 流 的 , 山 , 水 , 叶 落 , 是 动
乐 曲 自 你 的 音 响 流 泻 而 出 的 一 刹 间 , 你 可 以 清 那
你 便 感 觉 到 了 那 种 凄 惨 和 悲 凉 。 《 汉 宫 秋 月 》 中
着 悲 剧 性 的 乐 器 根 本 就 是 他 本 人 。 他 只 开 始 调 弦 ,
也 只 有 这 样 的 人 才 能 与 二 胡 融 合 为 一 体 , 这 个 带
而 被 推 崇 , 他 的 经 历 背 景 和 二 胡 的 品 性 多 么 相 似 !
是 多 么 不 和 谐 , 仿 佛 是 故 意 为 之 的 讽 刺 。
泉 映 月 》 这 文 雅 的 曲 名 偏 和 曲 子 本 身 营 造 的 意 境
都 是 清 冷 黑 暗 的 长 夜 里 对 人 生 的 控 诉 。 只 是 《 二
宫 女 孤 伶 的 幽 怨 、 《 二 泉 映 月 》 里 命 运 的 劫 厄 ,
如果说古琴是高人名士,那么箜篌便是袅袅婷婷、 如果说古琴是高人名士,那么箜篌便是袅袅婷婷、飘逸优雅 的上古佳人。在所有乐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别最漂亮的, 的上古佳人。在所有乐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别最漂亮的, 有着古琴同样悠久的历史。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圆润又内含悠 有着古琴同样悠久的历史。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圆润又内含悠 扬之韵,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时弹奏出旋律的乐器。 扬之韵,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时弹奏出旋律的乐器。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它本来自西域, 《隋书音乐志》中记载它本来自西域,于是更蒙上一层神秘 的色彩。白乐天形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色彩。白乐天形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我却觉得此 句用来形容箜篌之音韵更贴切。它比琵琶轻柔雅致, 句用来形容箜篌之音韵更贴切。它比琵琶轻柔雅致,有如纤 纤佳人长袖起舞。一曲空灵又写意的《湘妃竹》传来, 纤佳人长袖起舞。一曲空灵又写意的《湘妃竹》传来,旷野 上的行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使人远离喧嚣远离烟尘。 上的行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使人远离喧嚣远离烟尘。
关于高山流水 中国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 中国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 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 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 秘谱》 此谱之《高山》 流水》解题有: 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 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 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 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 高山》 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 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 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 铭所编《天闻阁琴谱》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 铭所编《天闻阁琴谱》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 尤有特色,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以其形象鲜明, 尤有特色,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 交融而广为淬。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 交融而广为淬。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 音乐与琴曲迥异,为另一乐曲。 音乐与琴曲迥异,为另一乐曲。
你 了 解 中 国 古 典 音 乐 吗 ? 中 国 古 典 音 乐 历 经 时 代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 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是现在所讲的“古 的发明。这时的“ 即是现在所讲的“ 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 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 淑女,琴瑟友之”。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 淑女,琴瑟友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可见琴声乃心声。 高的地位。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七 高的地位。古琴,亦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因缚弦七根又称“ 弦琴”。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 弦琴” 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 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 三个圆点的“ 唐朝诗人刘长卿诗句: 泠泠七弦上, 寒。”其“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七弦”指的就是古琴, 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远 诉 不 尽 的 伤 感 。 只 能 说 它 象 个 幽 灵 , 不 属 于 尘 寰 不 属 于 白
出 的 声 音 也 是 泥 土 的 呜 咽 , 仿 佛 沉 埋 千 年 后 的 殉 葬 品 , 有 永 是 所 有 乐 器 中 最 无 法 言 喻 的 东 西 , 它 的 成 质 是 泥 土 , 发
琵琶的历史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 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 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 “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 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 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 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 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 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 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 琶”。
思 的 乐 器 、 怀 古 的 乐 器 , 《乐 乐 书 》 说 : “埙 之 为 器 , 立 秋
古 朴 、 低 沉 表 现 了 埙 的 极 度 荒 凉 不 着 边 际 之 感 。 埙 是 一 件 沉
远 若 近 那 么 飘 渺 迷 茫 。 《哀 郢 》 的 旷 古 、 凄 厉 , 《楚 歌 》 的
天 也 不 属 于 人 类 , 你 也 根 本 无 法 分 辨 它 的 声 音 来 自 何 处 , 若
埙
-贝壳埙 埙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樵夫钟子期竟能 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 洋洋乎志在流水” 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 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 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战 之渊源于“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 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 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 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 并置, 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及 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 厚重的艺术底蕴。 厚重的艺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