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第一单元骨折概论
不完全骨折:裂缝骨折、青枝骨折。

骨折全身表现:休克、发热
骨折的特有体征: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肺—发绀
3.重要内脏器官损伤
4.重要周围组织损伤: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桡神经
5.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骨折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
2.压疮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
4.感染
5.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

多见于肘关节
6.创伤性关节炎
7.关节僵硬:这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

9.缺血性骨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

典型的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第三节骨折的急救及治疗
骨折的急救目的:抢救休克、包扎伤口、妥善固定、迅速转运。

骨折的治疗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功能复位的标准是:
①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过1 cm;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 cm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
A. 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内自行矫正。

B. 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矫正,必须完全复位。

否则关节内、外侧负重不平衡,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④长骨干横形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干骺端骨折至少应对位3/4。

第四节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的过程
1、血肿炎症机化期:伤后6~8小时
2、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
3、骨板形成塑形期:8-12周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全身因素:年龄、健康状况
2、局部因素:
第二单元上肢骨折
锁骨骨折多在锁骨中份
儿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的无移位骨折——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
肱骨髁上骨折:10岁以下儿童。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并发症: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
肱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
桡骨下端骨折——距桡骨下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

掌侧角(10°--15°;尺倾角(20°--25°)
1、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侧面:银叉;正面:枪刺样→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近折端向背侧移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第四单元脊柱和骨盆
胸腰段(T
10~L
2
)脊柱骨折最多见。

骨盆骨折体征:1.骨盆分离试验与挤压试验阳性
2.肢体长度不对称
3、会阴部的瘀斑是耻骨和坐骨骨折的特有体征。

骺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分出),是股骨头最主要的供血来源。

第五单元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Dugas征(+)、方肩畸形。

桡骨头半脱位——儿童好发,不用麻醉,复位后不用固定
髋关节脱位——后脱位最常见必须麻醉,Allis法。

第六单元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第一节手外伤
手的休息位,表现为腕关节背伸10°--15°
手的功能位:表现为腕关节背伸20°--25°
肌腱断裂表现出手的休息位发生改变:
屈指肌腱断裂时该手指伸直角度加大;
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
1)正中神经:“猿手”(鱼际肌萎缩引起),特别示、中指远节感觉消失,拇指对掌
功能障碍。

2)尺神经:爪形手,Froment征,特别是小指感觉消失。

3)桡神经:垂腕,肱骨中下1/3骨折。

主要是:手背虎口处皮肤麻木区。

坐骨神经损伤——足下垂、跨越步态
胫神经损伤——“钩状足”
腓总神经损伤——“马蹄内翻下垂足”:呈内翻下垂畸形
血管损伤的检查——Allen试验:可检查尺、桡动脉通畅和两者间的吻合情况。

血管吻合:2周
关节脱位:3周,
肌腱缝合:3~4周,
神经修复后根据有无张力固定4~6周,骨折:4~6周。

术后10~14天拆除伤口缝线
第二节断肢(指)再植
保存断肢最好的方法是:包装于口袋内干燥冷藏
再植时限——6-8小时为限,断指再植可延长至12~24小时。

断肢再植成功率最高的上臂外伤种类是:被劫匪利刀砍断的上臂
第八单元运动系统慢性疾病
肱骨外上髁炎: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网球肘”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Finkelstein试验阳性。

脊髓型颈椎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为:四肢麻、无力,病理反射(+)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为:头痛头晕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最重要的诊断依据为:眼痛、面部出汗失常
肱骨外上髁炎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局部封闭
肩周炎的临床特点为: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受限
股骨头骨软骨病的病理分期是:缺血期、血供重建期、愈合期、畸形残存期
如有小腿及足外侧麻木,足趾跖屈力及跟腱反射弱,病变的节段应考虑是:腰5~骶1
胫骨结节骨软骨病好发年龄是:12~14岁
直腿抬高试验,正常一般至少提高到:60°~70°
第九单元非化脓性关节炎
第一节骨关节炎----大关节为主
骨关节炎(OA):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继发性骨质增生。

多见中老年人,年龄是主要的高危因素。

主要症状是疼痛;晨僵<30分钟,易累及负重关节,手远端指间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其特点是病变常从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脊柱,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

晚期“竹节样。

HLA-B27多为阳性。

好发于16~30岁,有家族遗传史。

晚期关节呈骨性强直。

腰痛、晨僵>3个月. 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非对称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HLA-DR4有关,甲型链球菌是感染的诱因,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紊乱。

基本病理变化是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

多发于20—45岁,晨僵>1h/d,至少6周。

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呈对称性关节炎,晚期出现关节畸形。

痛风: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表现,以关节远端最为多见。

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

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关节滑液内发现呈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高尿酸血症:
1)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 420μmol/L2)绝经前女性:血尿酸>350μmol/L
第十单元骨与关节感染
第一节化脓性感染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确诊:局部分层穿刺,见大量脓细胞或细菌。

慢性骨髓炎最有意义的诊断依据是皮肤有窦道并见死骨排出
化脓性关节炎:寒战时抽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
骨结核最先出现的症状是:疼痛
检查儿童早期髋关节结核:髋关节过伸试验
急性骨髓炎X线表现:早期无明显改变
慢性骨髓炎X线表现:虫蛀状骨破坏与骨质稀疏并硬化
骨关节结核病人需要手术病灶清除时,应术前至少抗痨治疗3周以上
第十一单元骨肿瘤
良性骨肿瘤最早出现症状:局部肿块,质硬无压痛,生长缓慢。

骨软骨瘤:可长期无症状,有家族遗传史,具有恶变倾向。

以窄小或宽广的蒂与正常骨相连。

当骨骺线闭合后,其生长也停止。

瘤样病损:1)骨囊肿
2)骨纤维异样增殖症(骨纤维发育不良):是一种自限性的、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的骨病,呈磨砂玻璃样,"牧羊人手杖"。

潜在恶性肿瘤:骨巨细胞瘤---典型X线特征:骨端偏心位、溶骨性、囊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

呈肥皂泡样改变。

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 Codman三角、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尤文肉瘤--"葱皮"现象、“日光射线”
骨髓瘤---尿Bence—Jones蛋白阳性
前列腺Ca---酸性磷酸酶
广泛溶骨病变---血钙↑
最常发生骨转移的骨肿瘤为乳腺癌
检测转移性骨肿瘤敏感的方法:核素骨扫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