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儿童诗的世界

走进儿童诗的世界

走进儿童诗的世界
——诗歌主题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
袁焕玲
一、基于以下考虑:
1、学生方面:学生在一年级时已接触了一部分诗歌,和其他课文相比,更喜欢诵读诗歌。

这源于诗歌本身的语言魅力,而不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魅力。

因为课外阅读中,学生没有对诗歌产生特殊的情感。

我们想:应该让我们的诗歌教学对学生产生魅力,产生更大的效能。

2、教材方面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年级的变化,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深刻、丰富起来。

带着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领略诗歌创设的美好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隽永情感,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喜爱,激发学生诵读诗歌、创作诗歌的冲动,应该是教学诗歌的一个美好境界。

3、教师方面:本学期我们备课组为落实新基础提出的结构化教学,在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后进行了结构重组,安排了六类结构的课文教学研究活动。

诗歌教学是在前期识字课突出识字方法教学和童话故事教学研究基础上的。

所以,研究的意识有所增强,但研究能力、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

整合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期望目标:
(一)总目标:
1、结合具体诗歌,了解诗歌语言形式上的某些特点:压韵、一般各段行数相同(自由体除外)、有时句式整齐一致、常运用反复,语言简练,内容常富有跳跃性等,并指导学生用合作朗读的分工形式来表现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独特理解。

2、通过联系生活想象,朗读体验品味,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适时进行诗歌朗诵的技能指导,提高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3、在欣赏、表现自己对诗歌体验的基础上,模仿课文学写诗歌,并激发学生课外诵读诗歌和创作诗歌的热情和勇气。

4、在诗歌教学中运用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质疑、解疑能力。

(二)分课训练重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总目标的全面、初步渗透,重视规律(知识结构)和方法(方法结构)的小结和提炼
《一株紫丁香》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的强化运用,提高能力,侧重模仿说。

《乡下孩子》与前两课进行比较学习,帮助内化两个结构的理解运用,侧重诵读、质疑。

反思:
文本解读应放在单元内中,需要教师反复阅读。

通过反复阅读,才发现了内在联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似叙事诗,而且都讲述了少先队员对他人的爱,送盲婆婆蝈蝈,送老师紫丁香。

表达方式也一致:开头交代事情,后几段都是孩子们的心里话。

而《乡下孩子》都带有乡土气息。

教学中加强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平时我们的教学带给学生给多的可能是点状的知识,学生记忆负担重,且容易遗忘,教学中,教师要建立结构意识,帮助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思想是种子,课堂是沃土,教学重在播种。

平时的每堂课都要用研究的态度,带着对昨天教学的思考走进今天的课堂,不奢望完美的课堂,但可以追求有思想,有追求的课堂。

这样,你才可能为自己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小收获而欣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