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 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 盾它都能戳穿。” 那个楚国人 张口结舌 ,回答不出来了。
《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
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 视实际、随意夸大。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自曰(yuē):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这下我们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 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啦!用我们 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
的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
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题目:
《南郭先生下岗后》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自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动笔圈画出生字 新词并想办法解决。
鬻(yù):出卖。 誉之:誉,称赞;之,它,这里指矛和盾。 陷:破,本文有“刺穿”的意思。 于物:对于物体。本句中指盾。
或曰:有人说。
滥竽充数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 为蒙混 ;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课文指没有真才 实学的南郭先生蒙混 在吹竽的行家队伍里 充数。
每当演奏时, 他就鼓着腮帮,按 着竽眼儿,装出会 吹的样子,居然得 到了和别人一样多 的俸禄。
成语故事
成语来源:
一是书本记载:古代寓言、古典 作品、历史典故 …… 二是民间口语
自读课文,要求:
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
顺,想想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自 相 矛 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 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 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 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 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诞:荒唐的,不合情理。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守株待兔、掩耳 盗铃、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完璧 归赵、负荆请罪、望梅止渴; 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有:女娲补天、愚公 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还有很多成语来自古代的名句、老百姓的 生活等等。
从字数上看,成语大多是四个字的,但也有三个 字的,如“莫须有”、“马后炮”; 有五个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千里送鹅 毛”; 有六个字的,如“既来之,则安之”、“五十步 笑百步”; 有七个字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 有八个字的,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也有九个字的,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十个字的,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甚至十个字以上的,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 祸福”。
墙壁 逼真 神韵 张僧繇 唬人
b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ī
yùn
sēng yóu hǔ
张牙舞爪 腾空而去 惊叹不已 点睛之笔
默读,思考:
①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②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③“点睛”的结果怎样?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 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 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 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只
好逃走了。
比喻没有真才实 学的人,混在行家里 面充数,或比喻拿不 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 面。有时候也用来表 示自谦,说自己水平 不够,只是凑个数而 已。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 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 张僧繇在唬人。大家一再要求, 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 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 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 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 睛之笔。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两条被点上眼睛
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 不已,有的说 说 说: ;有的 ;还有的 。他们无不佩服
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 讲话时,在关键词处用几 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 动有力。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óu)画之……又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 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yú), 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 现在。 武帝:梁武王萧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