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温故而知新):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课文的前三段主要介绍了鲁镇的社会环境,描写了小说主要活动场所咸亨酒店,来此喝酒的客人大致分为两类:短衣帮和长衫客。
作者分别从穿着,喝酒的方式,喝酒的地点,喝酒的目的和掌柜的对他们的态度,不同的方面来刻画鲁镇的社会环境,运用了对比手法,向我们展现出鲁镇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为孔乙己的出场铺垫和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指明学习方向)1、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让学生齐声朗读)三、分析人物形象思考问题: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属于哪一类形象?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着长衫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生活贫困,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低。
“穿着长衫”说明他不甘居下层,以读书人自居,轻视劳动。
二者形成了孔乙己的矛盾形象,所以说孔乙己身份特殊。
(此处让学生思考分析,再让他们回答,并做出及时点评。
)总结:这句话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孔乙已经济拮据,只能和“短衣帮”在一起。
但他又不能脱掉长衫,因为那件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老封建思想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
但他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能甘屈下层从事劳动,这句话点明他的独特身份,也预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三、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一)快速阅读4-9段,看看通过哪些场面的描写来刻画这个“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在课本上标出具体的句子)(此处让学生大声朗读,边朗读边整理句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个生活片断是:(1)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书;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运用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来,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
)(二)根据作者对孔乙己的刻画,完成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②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③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④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⑤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⑥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但又_______的人。
⑦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独立完成问题,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明确:①穿长衫②好喝懒做③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④偶有偷窃⑤从不拖欠酒钱⑥屡遭冷遇⑦无人关心(三)深入探因,分析人物思考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2、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3、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4、孔乙己“偷窃”是因为:5、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6、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7、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8、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成为心灵伤疤”,表明他9、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10、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11、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12、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教师明确:1、他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低。
2、他追求功名,以读书人自居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3、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4、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
5、受他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6、诚实、质朴。
7、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8、中封建科举的毒害很深。
9、炫耀学问,无聊迂腐。
10、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11、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12、可怜、可悲。
(四)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写一写请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的最熟悉的人。
(通过写一写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五、课下思考:一个这样的人,在一个冷漠无情,以欺凌弱小为乐的社会里,他的命运是怎样的哪?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课下独立完成为第三课时学习做好铺垫)六、板书设计孔乙己鲁迅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人物形象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自命清高,以读书人自居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学情分析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策略和教育教学好效果就必须全面、准确地做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成绩分析、成因分析、非智力因素分析等等各种分析。
一、班级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来看,这个班总体还是好的——班风正、学风浓、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有少数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这学期要进一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他们有明显进步。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干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最大限度的营造一个团结、积极、和谐、先进的班集体。
特别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了解与分析,要求随时进行信息的捕捉。
二、学情分析(1)对学生的认知倾向了解认知倾向是指在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
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的方式上。
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
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
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
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
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但认知倾向的不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学生的认知倾向了解是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学生的兴趣、动机了解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得以实现。
因为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达到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追求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孔乙己》,根据教学中学生对鲁迅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
让学生在浏览课文,合作筛选关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三方面的描写文字。
并分小组对它们进行分析整理,细读所筛选的关于外貌描写的语句,在头脑中勾勒出人物的基本形象,并表达出来。
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形成结论向全班汇报,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地吸收和运用。
教学设计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教学原理,而且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尽可能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所以说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达成目标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情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理论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重要先决条件是学生的起点能力,而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孔乙己》,我们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范进中举》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更深的认知;并设计了将文章这两篇文章中的两个主人翁的完全相反的命运,展开对比联想,通过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的全面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区别与共性,由此揭示了“读书为功名”思想的错误。
通过对比联想:分析他们同为读书人,同受科举之害,同时追求功名利禄的共性,也指出了他们一“死”,一“中”的区别:孔乙己对于社会毫无用处,死之必然;范进虽中,但灵魂枯死,行尸走肉。
这一对比,充分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语文教学之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
重点做好反思的有效性,从三方面去反思:要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要从预设与生成的差异以及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活动中的精彩片断,理性思考……从反思入手。
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今后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成长和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