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环境法律责任竞合

试论环境法律责任竞合

试论环境法律责任竞合
内容摘要: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规范规定于不同的法律规范之中,是综合性的法律责任,包括环境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及环境民事责任三种形式,在适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特点以及归责原则的适用,建立系统的环境法律责任机制以期解决环境法律责任竞合问题。

关键词:环境法律责任竞合
环境法律责任是指环境法主体实施了违反环境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后果。

环境法是一个综合性法律学科,与行政法、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门都有交叉、重叠,决定环境法律责任不是单一、独立的法律责任形式,而是由多种特定的法律责任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法律责任,而多样性的责任形式使得环境法律规范在适用过程中会产生责任竞合的问题。

同一事实符合数个规范之要件,致使数个规范皆得以适用的现象,学理上称为“规范竞合”(Normenkurronz)。

责任竞合是规范竞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因同一行为同时违反数个法条规定,符合多重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导致多重法律责任的并存或冲突。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责任竞合既可以发生在同一法律部门内部(如民法中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法律部门之间(如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竞合),本文所讨论的环境法律责任针对后者,即刑事、行政、民事环境法律责任竞合。

环境法是整合了多部门法规范的综合法律部门,其责任竞合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更为复杂。

出于充分、周密保护环境权利的立法目的,不同性质的环境法律责任增加了对环境权利的保护与救济力度和方法,环境侵权者多重、多次承担法律责任,则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基本理念,因此正确处理责任竞合问题有其重要意义。

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成因
法律责任是环境法律责任的上位概念,指行为人在违反法定义务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具有预防、修复、惩罚功能。

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之中,三种功能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

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更多强调惩罚性与强制性,而民事责任则主要实现修复救济。

环境法律责任是法律责任的一种,它同时兼备此三项功能,责任竞合不可避免产生。

对环境权利的全方位保护带来附随结果。

社会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及有限性使
立法者充分认识到应当对环境权利进行全面有效的立法保护,民法、刑法以及行政法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人类与环境有关的各项社会生活加以相应规范。

各部门法在设计环境法律责任时,虽然基于对环境权利保护的相同目的,却可能因部门法对同一行为的交叉或重叠规定而导致环境法律责任适用过程中多种责任形式并存,因此,环境法律责任竞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立法者对环境权利施行全方位的刑法责任保护、行政责任保护以及民事责任保护的附随结果。

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特殊性决定现实结果。

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不同,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一类是管理主体,包括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其环境保护职能的各种国家机关;另一类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接受国家的调控和管理的受制主体,包括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公民和个人等。

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广泛性、确定性决定了在确认环境法律责任时可能同时涉及三大基本法领域,产生不同的责任形式,法律责任竞合由此而生。

环境立法不完善导致没有统一的适用规范。

目前我国环境法框架体系是在宪法之下,以不同位阶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作为环境法的渊源。

除了民法、刑法中有环境法律责任的立法规范,更多体现为某一行业的立法,如关于大气、水、海洋、噪声的污染防治法,关于各类固体污染物的防治法,关于各类资源的保护法等,各个具体的环境立法对环境法律责任分别规定,但对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适用规范没有统一的环境立法规定。

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分类
根据数理原则对环境法律责任竞合进行种类划分,理论上的竞合应当有四种:环境刑事责任与环境行政责任竞合,环境刑事责任与环境民事责任竞合,环境行政责任与环境民事责任竞合,环境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与环境民事责任竞合。

这种机械式的划分种类在实践中并不具有相同的研究价值,依据公法与私法的责任竞合理论对上述环境法律责任竞合进行整合是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法。

法理学解决公法法律责任与私法法律责任竞合的方法有三种:吸收主义、排斥主义、得并主义。

从环境法律责任的渊源分析,环境刑法责任和行政责任属于公法范畴,而环境民事责任则归属私法领域。

解决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思路应当侧重于两个方面: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竞合,公法责任现公法责任竞合。

环境法律责任的公法责任与私法责任的竞合。

环境法律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两类不同质的责任,在强制性与环境权益保护方面有诸多差异,它们之间在强制程度、责任性质、承担方式、责任起用及免除主体、情形上的特征相异,决定了环境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一种互不排斥的关系,前两者责任的适用并不意味着民事责任的豁免,因而对此类竞合的解决应当以排斥主义下的合并适用为理想模式。

环境法律责任公法责任的竞合。

作为公法,环境行政责任与环境刑事责任有着相同的共性,都是以国家机关作为执法主体,以公权力保护环境权益产生的法律后果,这二者的竞合以行政处罚与刑罚的竞合较多,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环境刑事责任与环境行政责任如何衔接的问题。

法理观点认为应当采用重责吸收轻责的方法加以解决,但在具体的环境违法责任承担过程中,各个具体的环境法规内容不同,对此类竞合不能简单采用吸收原则,而应以吸收原则为原则,以法律规定为例外。

在依法行政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理念下,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双重处罚应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且必须有必要时才能给予双重处罚。

而性质不同的处罚则可以并行适用。

如,环境行政部门可以对环境主体加以环境监测、环境污染评价、限期整改等,依据环境执法权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如果该环境违法行为同时还触犯刑法,则应同时承担刑事责任。

解决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途径
环境立法的完善。

从现行环境法的形式及内容看,环境法并不属于国家基本法之列。

然而,环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普遍性和根本性的特点,符合基本社会关系的法律特征,应当提高环境法的法律位阶,将其列入国家基本法范畴进行立法完善,建立统一的环境法律责任体制,从基本法的层面上对环境法律责任竞合的问题加以规范和解决。

依据归责原则解决责任竞合。

严重危害环境的行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判断上的双重性及其所引发危害后果的长期性和潜伏性,仅要求加害者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或者限期治理、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形式的行政责任,其法律威慑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严重危害环境行为入罪,环境刑事责任随之产生,从其产生和功能看,归责原则应当是过错原则,犯罪构成的四个构成要件就是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与环境刑事责任不同的是环境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强调侵害行为的结果救济,而不去过多关注其行为本身的违法性,以无过错原则为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124条、环境法41条对此有明确规定。

环境行政责任与环境刑事责任有相似之处,强调环境责任法定,环境违法行为及法定事由应当由环境法律规范预先设定。

不同的归责原则之下产生的环境法律责任原则上可以并合适用。

本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更多受到重视,基于对环境权益保护这一共同的基础目标,环境法在保护环境权益,救济、惩罚环境侵权,实现保护与救济终极目的进程中,设计并发展了新的制度,充实了环境法律责任的内容,例如:环境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出现了所谓的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趋势。

环境行为侵害公法法益时,以私法救济的方式强化赔偿,使得受害主体利益尽可能填补,确保修复和预防更大范围内的环境损失。

同时,给予环境受害主体一定条件下的选择权,这些新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环境法律责任竞合与冲突。

此外,在环境
立法中确立强制环境保险制度,以保险责任的形式将环境责任分担于社会,产生新的环境法律责任形式,环境法律责任方面的新趋势导致环境法律责任竞合也将会产生新的内容,这是我国环境法律责任机制建立与完善所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2.吴继刚.论环境法律责任.学术交流,2004(2)
3.胡肖华,徐靖.行政主体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竞合的数理分析.行政法学研究,200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