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家长说的十句话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
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倍增,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
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孩子最害怕家长说以下的话:◎最怕语录之1:“傻瓜、没用的东西。
”◎错误之处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用难听的话语数落孩子。
◎这样做的坏处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
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该怎么做不论孩子再怎么不对,事情再怎么完成得不好,也绝不能贬低孩子的人格,用侮辱性的话语数落孩子。
孩子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记住犯错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
同时,这是建立孩子自信的好时机,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最怕语录之2:“你简直是个废物。
”◎错误之处同样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让孩子自信降到最低点。
◎这样做的坏处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
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该怎么做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呵斥和嘲笑不是一个好家长应该拿来对待孩子的态度。
◎最怕语录之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错误之处用一种讽刺和轻蔑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的蔑视,容易造成自卑。
◎最怕语录之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错误之处没有冷静下来,就用粗暴的语言对孩子发脾气。
◎这样做的坏处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
因此,你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他还弄不清,你为什么发脾气。
也就是说,在很多你发脾气的时候,他虽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该怎么做换个角度想想看1.你发火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有用。
它阻止了孩子正在进行中的不良行为。
紧急时刻,你的一声吼也许能够让孩子避开危险。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还学到了什么吗?是的,他学到了这样几点:(1)除了他自己以外,还有别人存在,别人也是有脾气的。
他要学着尊重别人。
(2)情急中,每个人都会发火。
(3)这种情绪表达有可能给彼此的关系带来紧张的气氛,事后,父母往往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来消除紧张,修复关系。
3.你发火对你自己到底有没有用? 也有用。
让你积攒的情绪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后,你的头脑很快会理智起来。
有不少父母,刚吼到一半,就已经知道自己很过分了。
◎最怕语录之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错误之处太过于严厉和专制,把话说死又不给理由,让孩子没有还口的余地。
◎该怎么做严格要求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凡事都有个“度”。
实际上,老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亲大多属于完美主义者。
她们批评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还没有尽力呢。
而家长的完美主义对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渐渐剥夺了他们的自信。
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断地作出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中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有的时候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做法会让孩子心里多么不快,过于严厉的妈妈只是孩子最不欢迎的家长的一种。
◎最怕语录之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错误之处威胁恐吓类言语。
类似的话还有“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这样做的坏处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该怎么做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父母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
要允许孩子有缺点,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这两点能够使父母在孩子心里树立起权威,而又不让孩子感到害怕。
◎最怕语录之7:“求求你别在这样做好吗?”◎错误之处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象进行沟通。
◎替代语言“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该怎么做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
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其实,同样的意思,家长用不同的语言和口气说出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最怕语录之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错误之处把孩子当作“弹簧”,认为只有多给些压力,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力量。
◎该怎么做把孩子当作“弹簧”,不是很妥当。
人都有惰性,适当的压力有助于前进,但压力过度容易导致孩子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有些父母担心表扬会让孩子产生骄傲情绪,认为严格要求更重要,实际上对孩子任何一次进步及时给予赞扬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特别反感家长对他说:“你本来还能做得更好、考得更高……”。
◎最怕语录之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错误之处夸大自己的感受,以“威胁”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该怎么做要让孩子自信,妈妈自己首先要表现得非常自信和坚强,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问其他的人“我这样做可以吗?”。
每位妈妈都应牢记,孩子们总是那么好学而又非常容易被感动,他们期待妈妈的指导、鼓励,但他们更希望妈妈能相信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在于妈妈。
◎最怕语录之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错误之处因为一件事没做好,就否定孩子的一切,贬低孩子的人格。
◎类似表达方式“你又把饮料弄泼了,你不会好好拿杯子吗?你怎么就这么笨?”◎该怎么做这些会给他们带来羞愧感,孩子还会因此惧怕受到惩罚,要知道学龄前儿童出现各种状况是常见的事,必须记住,孩子们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
新生儿的模仿能力有多高正像你对新生儿的面部感兴趣一样,婴儿也对你的面部特别感兴趣。
当新生儿将成人的面孔与几何图形作出比较时,他们会首先选择人脸。
在安静觉醒状态下,婴儿常以特别的兴趣注视着你的面部,他们不但有能力对于看到的面部作出反应,而且能正确地模仿你的某些表情。
一位天才的希腊心理学家马勒特斯首先注意到了这种模仿能力。
谁在模仿谁呢?你看,当宝宝处于安静觉醒状态时,距离宝宝的面部约20~25厘米,母子互相注视着,母亲聚精会神地看着孩子,孩子也在目不转睛地望着妈妈的脸。
首先,尽可能地伸出你的舌头,慢慢地重复伸出舌头,每20秒钟一次,共6~8次,然后停止。
如果宝宝继续看着你的脸,常常可能在嘴里移动自己的舌头。
开始时,朝着一侧面颊移动,大约20~30秒钟后,舌头将慢慢地出现在嘴边。
最后,有的宝宝能很快地将舌头伸向嘴外。
伸出舌头,对新生儿来说,就像玩游戏一样。
当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面部时,如果你伸出你的舌头,宝宝就能模仿。
但也有些新生儿不喜欢玩这个游戏。
我国一位儿科老专家曾对一名新生儿进行过观察。
这位新生儿是一个刚刚出生8小时的小女婴,能玩伸展舌头的游戏。
她只有在见到老专家时,不管老专家的面部表现如何,都伸出她的舌头。
这位出生不久的新生儿为何具有如此惊人的本领呢?首先他们具备了相应的器官—舌头,并且知道舌头的定位和如何使用。
模仿行为是一种复杂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一个新生儿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也从来没有玩过发现自己鼻子和母亲鼻子的游戏,但他们能看到你的面孔,马上联想到自己身体的具体定位,这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有一位母亲告诉我们另一种奇怪的游戏,她教她的新生小女儿打呵欠,然后,鼓励她一个接一个地打呵欠,一直到母女入睡。
虽然,这是一种游戏,但这种游戏已经影响了母女的行为。
解密宝宝注意力如果孩子很容易被周遭的刺激所吸引,或者很容易为身旁的事情分心;如果做为爸爸妈妈你常说:“他一天到晚漫不经心!”这表明你的孩子缺乏足够的注意力。
这也许很让你伤脑筋,但是并非不可补救哦!解密注意力注意力是指一个孩子能将焦点或意志集中在某一件事物或游戏上,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干扰的能力。
每个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的长短不一,一般而言,会随着年龄、发展情况及个别差异而有所不同,年龄愈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会相对的增加。
此外,孩子本身的个性特质、学习环境的安排及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是影响注意力的主要因素。
婴幼儿注意力的特点0~3岁宝宝对事物的注意是不随意的、被动的,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缺乏目的性。
概括起来有4个特点:注意的目的性0~3岁的宝宝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注意,很容易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致使原来的任务不能完成。
比方说,宝宝很可能一会儿玩这个玩具,一会儿又要另一个,将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注意的稳定性0~3岁的宝宝持续注意的时间很短,很容易转移注意的对象。
研究显示,宝宝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一般2岁为6~7分钟,3岁为9分钟。
注意的细致性3岁以下的宝宝只注意表面的、明显的事物轮廓,不注意事物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还不太注意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比方说,让3岁的宝宝比较两个相似图形区别在哪里,他们就不大能说出来。
注意的分配性3岁以下的宝宝不可能同时注意很多的事物。
如果妈妈指着大楼说:“宝宝,你看!”爸爸又几乎同时指着小鸟让宝宝看,那宝宝很可能什么也注意不到。
宝宝缺乏注意力的原因与对策宝宝对手上的玩具或从事的活动缺乏注意力,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对于孩子,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不能过分苛求孩子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父母应先分析孩子缺乏注意力的原因,然后以平和的心态,科学地、逐步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对活动本身缺乏兴趣对策: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
只有孩子自己选的,才是孩子喜欢的,孩子才有可能专心地去玩。
对于一些宝宝初次尝试的游戏,父母也可以进行引导,比如拿出做好的手工“引诱”宝宝:“宝宝,看这个小包包多可爱,我们等会也做一个好吗?”学习的内容过深或过浅对策:结合孩子生长的敏感期提供适合孩子身心发展所需求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如,1岁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玩“塞球”、“插葫芦娃”,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
到了2岁,孩子能力强了,我们可以增加难度,让他穿珠子、钉钉子,同时给予孩子适度的引导。
如果孩子自己选择了一样玩具(这表明他喜欢这件玩具),但玩不了两下,就不玩了。
这既可能是因为玩具太难了,孩子玩不了,也可能是因为太简单了,孩子觉得没新意。
这时父母可以试着介入,引导孩子继续玩下去。
玩具太难了,降低一下难度,力求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
玩具太简单,就变换一下玩法,让孩子重新喜欢上它。
如,刚开始玩剪刀的时候,孩子不会剪,尝试了几下就想放弃了,这时我们就该拿着纸条,让孩子剪,这样孩子从原来一手拿纸一手拿剪刀的双手配合到只需要拿剪刀剪,动作难度就降低了,孩子能剪了,就会越剪越好,自信心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