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彭宇案的思考

彭宇案的思考

彭宇案的思考目录1 彭宇案以及导致的结果 (3)1.1 彭宇案经过 (3)1.2 类似案件 (3)1.3 “彭宇案”导致的后果 (3)2 调查大众观点 (3)2.1法律建立在“法官”个人意志上 (4)2.2 政府的观点令人失望 (4)2.3 这是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 (4)2.4 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5)3 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5)3.1 党的形象 (5)3.2 政府公信力 (5)3.3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5)3.3.1 简化社会复杂性,维持稳定的秩序 (5)3.3.2 为公共权力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 (5)3.3.3 为构建新型治理结构提供联结点 (6)3.3.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6)4 我对彭宇案的态度 (6)4.1 对彭宇案的细致分析 (6)4.2 怎样避免被敲诈 (7)4.2.1提高警惕,及时报警 (7)4.2.2当心以交通事故为由的敲诈 (8)4.2.3 坚持就是胜利 (8)4.2.4 坚持先验伤 (8)5 激励机制 (8)5.1根据激励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8)5.2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官员激励机制 (9)1 彭宇案以及导致的结果1.1 彭宇案经过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徐寿兰老太太赶公交时跌倒,彭宇将老太太扶起送往医院,仅医药费就花去4万余元。

徐老太太家人咬定是彭宇撞了人,其后向法院起诉,索赔13万余元。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最终以“从常理分析,彭宇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承担40%的损失,补偿原告45876元。

1.2 类似案件1996年,在呼和浩特,一位叫“呼格吉勒”的少年因为发现有一名女子被歼杀在公共厕所里而及时向警察报案,这一见义勇为的结果是,这位无辜少年居然被列为犯罪嫌疑人而被公安机关起诉,后来被冤判有罪而以死刑被误杀,真凶2005年才被抓获。

2009年11月6日,江苏省淮安市一名叫“周翠兰”的老太太,在卖豆浆路上检到1700元的现金,老太太拾金不昧,几经周折后找到失主。

可是失主宣称,自己丢失的是8200元,少了6500元,他反而将老太太告上法庭,要求老太太赔偿另外的6500元。

1.3 “彭宇案”导致的后果彭宇事件之后,媒体报道了多宗老年人摔倒后却无人敢于向前相救的事情,甚至出现了大量路人对于自高楼掉下的昏迷小孩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小孩流血身亡的人间惨剧。

2007年2月22日上午,南京一位75岁的老汉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

然而,就在老汉爬不起来之际,跟在身后的乘客却只是看着。

老汉顿时明白了什么意思,高喊“是我自己跌的”,大家这才上前施救。

2007年11月,一位七旬老太太摔倒在超市对面的人行道上,尽管马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从她身边走过,可是前后五六分钟时间,始终没有一个人向老太太伸出援助之手。

直到老太太的侄女赶到,找来三个熟人,老太太这才被扶回了家。

2008年2月16日,一位九旬老人瘫倒在解放南路人行道上。

然而,20分钟内,过往行人无一敢上前搀扶,一位热心市民最后喊来七八名路人作“见证”后,才敢打电话报警。

当然除此之外,更为平常的是,这还引发了大量的假意被别人撞伤而索赔大量钱财的道德事件,使整个社会人心惶惶。

2 调查大众观点调查对象:彭宇案的具体经过。

调查范围:政府、网民、记者调查内容:大众对彭宇案的看法,归纳并整理得出自己的观点。

根据调查得到的观点分类:2.1法律建立在“法官”个人意志上一位记者指出整个案件过程法官都是在凭借个人的猜测来进行断案,得到很多网民的支持。

该记者指出,放下彭宇到底是撞了人还是救了人不提,单就这份判决书而言,就可称得上“史上最弱智的判决书”。

这种判决是对法律的彻底的颠覆和背叛!是对法律的公然强暴和亵渎!这种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推理判案的做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倒退,是对人类良知和道德底线的公然蚕食和破坏!法官断案,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然而,这份判决书从头到尾都在用推理和猜测的口吻表述。

该记者说,“这哪里是一份判决书?分明就是一部充满奇特想像力的小说,光天化日之下,法院竟然启用一位不入流的文学青年来断案!老太太跌倒了,别人去救,法官就能得出‘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的结论,在这个法官心目中,我们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的黑暗啊!人心该是何等恶毒!”“我做记者十多年,见过不少冤屈,但从来没有一份判决令我如此愤怒。

”更有网民指出:“即便是赔了一分钱,也说明在道德和法律上的取向,我们的法律是建立在‘法官’个人意志上。

这样必然会导致已经世风日下的社会道德严重缺损和流失。

这不能不说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悲哀。

”2.2 政府的观点令人失望在整个案件一审过程中,法院执法过程有明显的猜测,证据不够充足就裁定了彭宇的撞伤老太太行为。

该案件在二审时是以“和解”为结局的。

很多舆论和网民都批评说二审结果应向社会公开,该负责人指责媒体不客观的报道对法院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对司法公正力造成极大的诋毁,整个案件执法公正,却引发不公的争议,并表示,彭宇这个案子二审调解撤诉了,和解的结果就是二审的结果,所以不存在不公开的问题。

双方当事人对一审结果不满都提出上诉,经过二审法院做工作后,双方都接受了,达成和解协议,双方各自负担一部分责任,没必要也没更多内容向媒体通报。

但是,二审并没有对一审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重新审查。

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十七大分组讨论会时就“和谐江苏”的建设问题举到这个例子。

李源潮在对法院内部讲话时说,很多普通的民事案子很难分清对错,也不要一定分清对错,思路要开阔些,对民事案件本着调解的原则,避免炒作。

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说让人十分失望,和解,也许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惟一不能和解的是真相。

法院负责人坚称“猜测”判案是公正处理,把群众当傻子,面对群众的指责反而指责群众的不是。

另外,政府官员不坚持事情的真相,遇事一味的谈所谓的和解,更以“和谐”为由,令人失望至极。

2.3 这是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一位网民愤怒的说,“我们正在努力创造好人没有好报的世界奇迹,向道德和价值观念宣战。

这样宣战的结果是,人性中善的火苗正渐渐熄灭,人心也渐渐变成冷冰冰。

这样的宣战,胜利越多,民族国家的灾难就越大!”很多的人感慨现在世风日下,以后遇见老人都不敢扶了,帮助别人就是吃亏;大多数人指责老太太和她的家人唯利是图,丧失礼仪廉耻,玷污了善良之人的心。

这是社会信任危机,也是社会道德危机。

这种种事实使人们的心开始变得冷漠,即使想学“雷锋”,也恐怕有心无胆了。

现在,人性在流失,如果再不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要面临危亡了。

2.4 相信未来是充满希望的一部分网民指出“彭宇案”虽然伤了老百姓的心,但绝不能让“彭宇案”击垮我们的梦想,而要让“彭宇案”成为我们构筑梦想新的起点。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善良的心,真善美仍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我们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标,不能因为‘彭宇案’就击垮我们助人为乐的梦想。

”但离开有雷锋的日子,也离开了雷锋生活的淳朴年代。

呼吁过路人伸出援手时,多留一个心眼,为自己留下‘清白’的证据,也可以打一下110或120。

3 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3.1 党的形象党的形象是党的性状特征、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绩效等给社会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或看法。

党的形象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党组织和普通党员,通过党的理论、政策与作风来展示。

党的形象在党内起着团结凝聚、激励动员和教化塑造作用;在国内起着增强党的权威,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效率,形成对社会良好风气的导向作用;在国际上起着促进国际政党交流、输出国家形象、鼓舞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作用。

3.2 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3.3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3.3.1 简化社会复杂性,维持稳定的秩序作为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以某种确定性来对付不确定性,并在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中培养公民对制度的信心。

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与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3.2 为公共权力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政府公信与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平行共生的机制,它们互相促进,为政府的存在和运行提供合法性。

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就是某种信任。

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责任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营造出某种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

政府在这两种关系中占据行动上的主动,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和对过去经验的宣传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

3.3.3 为构建新型治理结构提供联结点在这个充满危机和风险的开放社会,新型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个人、组织和政府打破界限的合作。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民的信任,这种相互的信任使人们打破政治与经济、公域和私域的界限,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

政府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威功能,市场则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有效的机制,各种民间志愿组织又充分展示出机动灵活的信息传送功能,而贯穿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的主线则是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诚信系统。

3.3.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信表现在政府忠实履行职责上,但履行职责首先涉及的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在不越位、不缺位的情况下,依法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信的最终判断权掌握在公民手中,全体公民的切身需要和根本利益决定着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有敏锐而正确地抓住人民对政府公信的判断,政府的公信体系才能维持,表现在当下的转型时期,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长期以来是增长效率优先,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包括上述所有方面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颇都可能造成政府的公信受到打击。

因此,政府公信的维持要求政府职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4 我对彭宇案的态度4.1 对彭宇案的细致分析下面我来谈谈我看了整个案件经过后的思考和细致的分析,仅是个人观点。

(1)本案的唯一证人陈先生说,徐老太太曾在法庭上称不认识陈先生,当时不是他帮助的自己。

陈先生非常气愤,提出自己当时曾用自己的手机帮老太太打电话,手机里有通话记录可以证明。

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却对此事一直不提,反而一再的指出彭宇没有事先说明他做好事,彭宇有明显的说谎行为。

(2)徐老太太说彭宇在扶起她时答应赔偿,要五成给五成,要九成给九成,而陈先生表示他没有听到彭宇说过这样的话,但法官对此也不闻不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