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车湾镇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实施方案
为加快建设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全镇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根据《安康市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筒车湾镇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实施方案。
一、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队伍。
目前,全镇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人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力度较弱,专业化程度较低;年龄结构老化,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能适应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实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培养和选拔一批理解文化工作、甘于奉献、敢于承担重任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
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紧紧抓住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实现全镇农村文化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1、总体目标:大力加强以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实现文化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文化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稳步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2、结构目标:力争到2014年,全镇文化人才总量达到30人,其中专兼职管理人员5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15人,农村文化经营人才10人。
农村文化实用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到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到5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到7人。
3、机制目标: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努力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完善多渠道、多方式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
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各类文化人才建设
1、搞好人才普查,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库”。
2014年底在全镇各村开展一次农村文化人才普查活动,通过普查,全面准确地掌握
全镇农村文化人才的数量、分布和知识技能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镇级农村文化人才库。
镇级农村文化人才库入库对象为工作和生活在筒车湾镇农村的各类文化人才,包括获得过市级以上(含市级)表彰和荣誉,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农村人才和团体;有一定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特色表演的继承人;拥有艺术类专业本科以上文凭,或在文化艺术行业中具有一定名望的能工巧匠和专门人才;其他被当地广大群众公认的各类乡土文艺专才。
每个村年向镇级“农村文化人才库”推荐人才不少于1个,文化活动项目不少于1个。
对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
入库乡村文化人才在工作调动、获奖信息更新等信息变动时,要及时更新上报,保证信息的动态更新和进出渠道畅通。
人才库信息变动采集与更新,由各乡镇文化站负责填写《信息更新与变动表》,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报镇政府。
2、稳定农村文化管理队伍,配足乡镇村社文化站管理人员。
一是实行人员保障。
乡镇文化专干和村社文化管理员担负着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任务,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到2014年,全镇文化站除保证现有1名专职文化专干的基础上,对年龄在4 0岁以上的文化专干进行调整,配备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年轻干部充实农村文化队伍。
在此基础上,再配备1名兼职文化专干,每个行政村要配备1名兼职文化管理员,确保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力量到位。
二是实行待遇保障。
提高乡镇文化站站长职级待遇,工作能力强,有突出政绩的可享受副科待遇。
乡镇文化专干工资要全部纳入财政通发,进入行政编制。
同时,落实文化专干住房、医疗和养老保险,解决农
村文化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是实行业务保障。
各乡镇要正确处理乡镇文化专干开展文化工作和各项行政工作的关系,给文化干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文化业务工作,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拓展文化事业。
3、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文化人才素质。
一是依托镇文化站,以
及国家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传播渠道,建立基层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从2014年起,镇
文化部门每年举办1次农村文化工作者业务培训班,每次不少于20
课时。
二是各乡镇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职文化专干积极报考脱产学习、函授等学历教育或业务深造。
三是人事、文化部门着力做好农村实
用文化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通过努力,到2014年底,全镇各乡镇文化专干和管理员要有70%达到
大专以上学历,各类农村文化专业人才达到20人,
4、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工作,培养乡土文化艺术人才。
一是强
化宣传。
从2014年开始,筹划举办两年一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民间艺术展览”,向全社会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加强培训推广,充分发挥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协助各乡镇建立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机制,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争取在剪纸、戏剧、刺绣、书画等四个方面培养一批青年艺术继承人,到2014年,培养20名乡土文化艺术人才。
5、加大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扶持力度,培训一批文化经营人才。
一是通过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锻炼和培训一批农村文化
经营人才。
舞狮子表演、传统秧歌表演、刺绣等都是筒车湾传统的特色文化活动。
要以乡镇为主体,进行市场开发和扶持,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实现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
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吸引一些懂文化、会经营、敢开拓的农村有志青年加入进来,在实践中培养一支农村留的住、用的上的经营人才队伍,拓宽农村致富门路。
二是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
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热衷文化活动和善于组织的特点,以产业运作的方式,鼓励民间艺人参与农村节令庆典,乡镇政府及各部门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逐步形成一支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
通过努力,到2014年,力争实现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农村文化经纪人10名的目标。
6、推行文化对口帮扶,培养一批专门型农村文化人才。
充分发挥镇级文化单位的人才优势,开展“一对一”的文化对口帮扶活动。
从2014年起,利用五年时间,镇文联、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团等单位要在文学创作、文艺辅导、图书管理、书法绘画、刺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六个领域培养15名专门型农村文化人才。
镇属各文化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业务对口帮扶时间不少于45天,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作为年度考核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指标。
五、工作要求
1、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农村文化人才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部门要增强责任心、主动性,充分发挥各自在文化人才
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相互配合,加强协调,齐抓共管。
镇组织人事、宣传文化部门在文化人才培植工程中负责文化专干选配推荐,以及整个文化人才的推荐、选配、指导、协调、组织的等工作,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镇文联、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团等业务单位主要负责抓好各类文艺协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2、突出重点,注重结合。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紧紧围绕“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和谐筒车湾”总体要求,突出“三个重点”,抓好“三个结合”。
即以“盘活存量、激活增量、提升总量”为重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农村文化人才建设工程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真正有机融合。
3、增强实效,抓好落实。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培植目标,精心策划活动载体,不断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任用、激励机制,定期以“回头看”形式开展督促检查,确保此项工程出实招、干实事、有实效,真正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4、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完善农村文化人才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建立文化人才档案数据库,形成文化人才管理网络。
制定培养和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形成管理、培训、使用的长效机制,为农村文化事业后继有人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