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共2篇)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目标】1. 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 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各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 寓情于景,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4.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自然中,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二、观察图片来绘景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感受其美。
课件出示:设问1: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预设湖水、植物、太阳。
追问:还有吗?大家往远处看。
预设房屋。
再问:请大家注意,当问你看到了什么时,一定要说具体。
可以说你看到了什么植物,它的形态是怎样等。
预设蒲苇好像在摇动;黃昏前阳光温暖昏黃;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房屋静默着。
设问2:哪位同学能描绘一下这幅图画的景物特征?预设夕阳徐徐落下,水面上泛起一道道美丽的涟漪,一抹一抹的橙红似乎都溶解在湖里了。
湖边的蒲苇随风摇曳、向前铺展,远处的房屋在温暖的阳光下静默着。
追问:此种景色下,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预设我想要拥抱它,拥抱这一天里最后一抹灿烂!【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感受画面的景物之美,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描绘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诵读推敲学写景师:同学们赏读下列语段,推敲推敲,学习其写景方法。
1. 善用修辞抓特征课件出示: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朱自清《春》预设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的特点,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描写景物需先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抓住景物的特征一一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更生动形象。
2. 多感官描写课件出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春》预设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口的像雪”,乂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白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眼、耳、鼻等各种感官,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景物色、声、味等特点,并将其表达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3. 写之有序,条理清晰课件出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植;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娱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设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一石井栏一皂荚树一桑祺),再曲高到低写动物(鸣蝉一黃蜂一叫天子)。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即空间顺序)写景。
4. 虚实结合有意境课件出示: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老舍《济南的冬天》预设把济南城外山坡上积雪与草色错杂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景象联想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进而别出心裁地想象到“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意境更深远。
如此一来,也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人如临其境。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联想、想象的画面,并体会其作用。
0.情景交融情韵美课件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预设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然后借景抒情,既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乂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说到底,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课件出示: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视觉,正面写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视觉,侧面突出水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水急的特点)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从视觉、触觉写树林的苍翠茂盛)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白成峰。
(拟人,形态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啖喽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白叫无绝。
(听觉,对偶句,以动衬静)简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句式相对,富有节奏美)师小结:山川之美,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我们笔下惜感的绵延和寄托。
当我们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景物的特点,在写作过程中把情感融入描写,我们的景物描写就能开出一朵个性之花。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之懂得流动着情感的语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要让学生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四、升格片段展身手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片段,说说修改后的文段比原文好在哪里。
原文:我看到灯发出耀眼的光,边上呈现出一圈淡紫色的光晕。
改文:最吸引我的是那浅紫色的光晕,一层层地晕染在灯光的周围,像轻纱, 像雾霭。
定睛细视,乂像一朵盛开在黑色天幕上的莲花。
紫色的花瓣不断地往前伸展、伸展,好像要穿透黑夜似的。
花香也活跃起来,氤氤在花瓣上,弥散在整个夜空中。
那光晕乂像一圈圈密密匝匝的文字,一环乂一环的,那是路灯说给黑夜的悄悄话……预设修改后的片段除了使用形容词修饰外,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慕,比原文更生动形象,更有画面感。
原文:我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天上的月亮……我和妈妈乂吵架了,我伤心地哭了。
改文:我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天上的月亮,它升起来了,冰冷地挂在枝头,月色淡白,月影斑驳,月光凄凉地洒向大地……我和妈妈乂吵架了,我伤心地哭了。
预设修改后的片段把干瘪无味的语句变得生动形象。
选取月亮展开描写,运用“冰冷” “淡白”“斑驳”“凄凉”等冷色调词语来渲染气氛,衬托“我”吵架后沮丧、失落、难过的心情。
写作时可以恰当选用词语,运用多种手法写景,以达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升格扩充,让学生小试牛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实战演练绘家乡家乡,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乡,人生起航的地方。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必然印在我们的脑海,烙在我们的心上。
请你拿起手中的笔,以《家乡一景》为题,描写出这处景物的特征及给你的独特感受,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以作业的形式,巩固所学,引导观察生活,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学习描写景物善用修辞抓特征听触嗅味多感官写之有序条理请虚实结合有意境情景交融情韵美【设计亮点】这堂课,从学生写不好写景文章的根本原因一一不会观察,抓不住景物特点, 文字空洞出发,结合已学过的经典文章片段,师生一起总结描写景物的方法。
此 外,还教学生如何将情感融入文字之中。
掌握方法之后,让学生升格拯救失误文, 在学生写、议、评、展的过程中,再进一步领会、熟悉描写景物的方法。
最后, 再布置一篇课外写景的大作文,让学生继续巩固课内学到的方法。
如此一来,经 过学练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写景作文的技巧。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写作学习描写景物【目标导航】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 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 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笫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 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
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写下来。
字数不限。
2•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 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
不少于500字。
明确课标要求课前自主学习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
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黃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
不少于500 字。
窥血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 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
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写作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全面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
2. 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力求具体生动。
3. 写秋之景,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并适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技法点拨】仁立足一点,多角度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乔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样,观景的角度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 移步换景,景随镜换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
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 调动感官,全面描写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華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