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薄层色谱和柱色谱

薄层色谱和柱色谱


制备色谱和分析色谱的比较
制备色谱 分离目的 色谱模型 仪器设备 分析色谱
单位时间内获得符合 获得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信 纯度的物质量 息(定性定量) 非线性色谱 线性色谱 制备柱、高流量、大 高压稳流、高精度进样、 进样、低检测(高通 高灵敏检测(高重现性) 量)
2.制备薄层色谱
2.1制备薄层色谱法概述 2.2常规制备薄层色谱(PTLC)
点样工具:微量注射器;玻璃毛细管。 点样方法:液体直接点样法;固体添埋法。
样点式样:点型;线型;条型。
点样应注意的问题:

点样斑点的大小:一般点样斑点直径不大于 2mm;点样带应尽可能狭窄,以获 得更好的分离效果。如点样带太宽,可用高极性溶剂展开至点样带上方 2cm处 进行浓缩,然后将铺板干燥后再用展开剂展开。 点样量:适当的点样量,可使斑点集中,点样量过大,易拖尾或扩散;点样量 过少,不易检出。0.25mm薄层,一般点样量为几微克~几百微克作定性分析; 2mm层厚,点样量可达几十毫克~几百毫克作制备。 点样位置:距底边约1~2cm的起始线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1.5cm。

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为(从小到大):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 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 醇→吡啶→乙酸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从小到大): 苯∶氯仿(1+1)→ 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 酮( 95+5 ) → 苯∶丙酮( 9+1 ) → 苯∶乙酸乙酯( 8+2 ) → 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 →苯∶乙醚(6+4) →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 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 苯∶ 乙 醚( 4+6 ) → 苯∶ 乙酸乙酯 ( 1+1 ) → 氯仿∶ 甲醇 ( 95+5 ) → 氯仿∶丙酮( 7+3 ) → 苯∶乙酸乙酯( 3+7 ) → 苯∶乙醚(1+9) →乙醚∶甲醇(99+1) →乙酸乙酯∶甲醇 (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泛的应用。

医药方面
由于薄层色谱的快速、简便与实效性,广泛应用于中草药品种鉴别和成分分
析、中成药鉴别和质量标准研究、合成药物的定性鉴别、纯度检查、稳定性考 察和药物代谢以及合成工艺监控分析、生化和抗生素研究等方面。 应用薄层扫描即薄层色谱与紫外分光光度或荧光光度分析联用,可进行各种 药物的定量分析。
• 设备简单(薄层板,点样器,展开缸…) • 操作方便(仪器自动化,直接与检测仪连用) • 分离快速(需十至几十分钟,同时展开多个试样) • 灵敏度及分离度(分辨率)高 • 处理样品量较大 • 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热敏性物质
2.1.3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其在 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 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 目的。
常用商品硅胶
硅胶P----制备用硅胶
硅胶H----不含粘合剂 硅胶G----含煅石膏粘合剂 硅胶F----含荧光物质 硅胶F254----在254nm紫外光下呈强烈黄绿色荧光背景。
硅胶粒径范围影响
越细越均匀,分离度越高, 粒径范围宽,分离效率低,怎么办?
------薄层厚度的渐变 薄层厚度从底部到前沿逐渐加大,这样展开剂的速度随着展 开的进行逐渐变慢,样品谱带在展开过程中逐步富集,可保 持较窄的谱带。

生物样品与毒物分析
薄层色谱法分析的生物样品多为血清、血浆或尿液等,用来进行药物生物利 用度的分析,检测临床用药的血药浓度,以利于诊断临床疾病等。毒物分析如 植物毒素、真菌毒素、兴奋剂、药物中毒、走私毒品、农药以及尸检、刑 侦破案等方面的样品分析。
2.3加压制备薄层色谱(OPLC)
2.4离心制备薄层色谱 (CTLC) 2.5制备薄层色谱的应用
2.1制备薄层色谱法概述
2.1.1概念
薄层色谱是以适宜的固定相均匀涂布于平面载 体上,点样,然后以合适的溶剂展开,达到分 离、鉴定和定量的目的。常用TCL来表示。 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2.1.2薄层色谱法特点


(2)流动相( 展开剂)的选择
展开剂选择是能否达到理想分离的关键。在薄层色谱中,一般 先选择单一溶剂作展开剂,但对难分离组分,则需要使用二元、 三元甚至多元的混合溶剂。

在混合展开剂中 占比例较大的弱极性溶剂在展开剂中主要起溶解物质和基本分 离作用; 占比例小的强极性溶剂则起调整改善被分离物质的保留值及选 择性的作用; 中等极性的溶剂起着使极性相差较大溶剂混合均匀的作用。
(4)样品的收集
在确定色带位置后,可 用刮刀或一与真空收集器相 连的管形刮离器将该色带吸 附剂从板上刮下。后一种方 法因吸附剂持续与气流接触 ,所含的纯化合物有被氧化 的危险, 并不适用于易氧 化的物质。
脱脂棉
接真空泵
吸附剂 玻璃管
注意事项
a.无论采用何种回收方法,都应以极性尽可能小的溶剂将化合 物从吸附剂中提取出来(1g吸附剂约使用5m选择展开剂一般需要针对吸附剂的种类、活度和被分 离混合物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性质结构等情况综合而定。 a.分离非极性物质,选择非极性展开剂和高活性吸附剂; b.分离强极性物质,选择强极性展开剂和活性低的吸附剂; c.分离中等极性物质,选择中等极性展开剂和活性的吸附剂。 小原则:被分离物质和展开剂之间的极性关系应符合“相似相 溶原理”。该原则可用于确定展开剂的大致范围。
常用显色剂


硫酸:硫酸-乙醇(1:1)溶液,喷后110℃烤15分钟,不同有机 物显不同的颜色; 0.05%高锰酸钾溶液:还原性物质显黄色,背景淡红色; 酸性重铬酸钾:5%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必要时150℃烤薄层; 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后120℃烤,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用 氨气熏,背景无色。



样品的浓度应在5%~10%左右。
图 3—28
各种点样方式示意图
(2)展开
将点好样的薄板与流动相接触,使两相相对运动并带动样品 组分迁移的过程称为展开。 展开的容器:除了专用的色谱缸外,常见玻璃标本缸、染色缸、 广口瓶、大量筒、大试管等可作为其代用品。
展开方式:上行法、下行法、双向法、梯次上行法。


2.2.3 薄层色谱的操作
(1)点样 上样是进行PTLC分离的一个最关键的步骤。
剂 (如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点样后溶 剂能迅速挥发,以减少色斑的扩散。 上样之前薄层板最好先用甲醇展开一次,以除去可能存在 的杂质。 样品溶解:上样前先将样品溶于少量溶剂,难挥发性溶剂 可引起点样带变宽,因此最好选用挥发性溶
第七章 制备色谱技术
主要内容
1 2 3 概述 制备薄层色谱法 常规柱色谱技术
1.概述
采用色谱技术制备纯物质,即分离一种或多种色谱纯物质; “制备”这一概念指获得足够量的单一化合物。 化学结构、生物活性筛选 实验室研究 30~50mg
分析用标准品 小批量生产
产业化制备
>100mg >50g
>1000g
优点
分离所需时间短,扩散效应相应减小; 加压使得某些润湿能力较差的流动相也可应用; 与靠毛细管作用的色谱方法相比,OPLC由于采用更细颗 粒的吸附剂及更长的色谱板,因而分离效果更好。 适合分离小量(50~100mg)已经部分纯化了得样品。
2.4 离心制备薄层色谱法
离心薄层色谱技术主要是在经典的PTLC基础上运用离心力以 促使流动相加速流动,是一种强迫流动相移动的方法。
薄层厚度/mm
分离长度/cm 分离模式 组分分开方法 典型上样量/mg
0.5-2
18 线形 离线 50-150
0.5-2
18 线形 在线 50-300
1-4
12 环形 在线 50-500
分离谱带数
2-5
2-7
2-12
2.5制备薄层色谱的应用
薄层色谱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快速、灵敏度及 分辨率高等特点,在医药、生物、环境、食品等各领域得到了广
优点





分离速度快; 使用溶剂少,经济环保; 操作简单,占用空间小,性能稳定; 薄层板可反复使用,不需刮离吸附剂; 可进行梯度洗脱,条件更优化 ; 进样量大,一次最多可分离2g。 适合合成和天然产物的制备分离。
不同制备薄层色谱法的比较
参数 流动相迁移方法 PTLC 毛细作用 OPLC 加压 CTLC 离心
选择展开剂时的注意事项

对普通酸性组分:特别是离解度较大的弱酸性组分应在展开剂 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可防止拖尾现象; 对碱性物质:如某些生物碱,多数情况选用氧化铝为吸附剂, 选用中性溶剂为展开剂。若采用硅胶为吸附剂,则选用碱性展 开剂为宜;但对某些碱性较弱的生物碱可使用中性展开剂。 理想的展开剂应能使混合物分离后各组分的Rf值相差尽可能大, 各组分理想的比移值在0.2-0.8之间。
Rf的特性和应用: 在固定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在条 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Rf值可以作为该化合物定性检定的物理 指标,就像测定熔点或其它物理常数一样。为了获得相同的色 谱条件,通常是把未知样和标准样同时滴加在同一块薄板上。
2.2常规制备薄层色谱法
2.2.1薄层板的制备
2.2.2色谱条件的选择
2.2.3薄层色谱的操作
2.2.1薄层板的制备
常采用湿法:平铺法和涂铺法。
硅胶
混合
黏合剂
平铺
涂铺器
自然干燥一夜 105-120℃活化
煅石膏 或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