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拉玛依油田克下组砾岩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克拉玛依油田克下组砾岩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克拉玛依油田克下组砾岩油藏主控因素分析
利用录井、岩心、薄片、物性数据等资料,配以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砾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储层的发育分布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两大因素的控制,建设性的溶解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关键因素,构造作用对储层影响较弱。

标签:砾岩油藏储层特征因素分析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准噶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带,勘探程度较高,出油点多,但规模不大,效率低是该区主要的特点,这与地质情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等有关[1]。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对象,分析其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储层物性特征等,系统总结了其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对砾岩油藏后期二次开发整体工作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2]。

1区域地质概况
克拉玛依油田被断裂分为一到九区和若干个断块。

六中区位于克拉玛依油田中部,东部紧邻六东区、九区,南与七区相邻,西北部与一区、三区相接,北部临近扎伊尔山。

在构造上,该区位于克-乌断裂带上盘,西南与七区以克-乌断裂带分隔,东部与九区相邻,西北部与一区、三区紧邻。

依据断裂发育情况,六区被分为西、中、东三个区。

其中,六中区东北部以白碱滩北断裂为界,西南部与七区和克—乌断裂为界,是一个被断块夹持的背斜油藏,面积约为2.88 km2。

按不同埋深、构造单元、油粘度以及开采范围,将六中区分为七个井区,自西往东分别为127井区、大面积区、小面积区、六中北井区、六中中井区、J151区和六中东井区。

2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2.1沉积作用
沉积相是储层发育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沉积相对于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等均具有重要影响。

2.1.1沉积相对岩性的影响
冲积扇沉积体系中,储层的岩性与沉积环境以及物源关系密切。

扇顶亚相的砾岩厚度达,分选差,砾石粒径大,泥质含量低;扇中亚相的砾岩厚度比扇根亚相小,分选较好,砾石粒径小,泥质含量上升。

该区中砾岩类主要发育于扇顶亚相中水动力最强的主槽和侧缘槽;细砾岩类主要出现于扇顶亚相的主槽和侧缘槽以及扇中亚相辫流带中,水动力与中砾岩类相比稍弱;泥质砾岩类主要发育于扇顶亚相靠近扇中亚相的附近的槽滩以及漫洪带,水动力较强;中-粗砂岩主要发
育于扇顶亚相的主槽及侧缘槽处以及扇中亚相的辫流带,水动力条件比砾岩形成条件弱;细砂岩和粉砂岩主要发育扇顶亚相的漫洪砂体微相、扇中亚相的漫流砂体以及扇缘亚相的径流水道和溢岸砂微相,反映了水动力较弱的漫洪或漫流沉积环境;(纯净)泥岩主要发育于扇顶亚相的漫洪细粒沉积微相、扇中亚相的漫流细粒沉积微相以及泛洪带,反映了水动力弱的沉积环境;含砂(砾)或砂(砾)泥岩常发育于扇顶亚相的槽滩、扇中亚相的漫流带和扇缘亚相的溢岸砂等,所反映水动力较强。

扇顶亚相的主槽及侧缘槽处以及扇中亚相的辫流带是优势储层发育相带。

沉积相通过控制岩性的发育进而控制储层的分布发育。

2.1.2沉积相对物性的影响
一般来说,冲积扇储集层中,扇根亚相物性最好,扇中亚相次之,扇缘亚相物性最差。

砾岩储集层的物性与沉积相的分布,主流线方向的关系密切,主槽、辫流水道物性最好,槽滩与辫流砂岛次之,漫洪带渗透率较低。

冲积扇在平面和剖面上相变频繁,不同相带之间物性差异大,特别是渗透率差异更为明显;即使在同一相带,渗透率也有较大差别。

在扇顶亚相中以主槽的渗透率最高,侧缘槽与漫洪带次之;扇中亚相以辫流水道渗透率最高,辫流砂岛次之。

2.2成岩作用
由于地层埋藏较浅,研究区内观察到的颗粒接触关系为游离状、点接触、以及线接触,以点接触为主,压实作用对储层分布发育的影响有限。

胶结作用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个方面。

建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埋藏初期胶结作用的进行增加了岩石的骨架强度,一定程度上抵挡了压实作用的影响,由于胶结物通常为易溶组分,在埋藏后期利于溶蚀作用的进行,可以提高储层物性。

胶结作用对储层发育的破坏性在于胶结物的产生可以堵塞喉道,充填孔隙,使储层物性降低。

2.3构造作用
通过对该区断裂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储层受到构造作用的影响较小,原因有以下两点:
(1)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四条断层,分别为克-乌断裂、白碱滩北断裂、13-6井断裂和13-1井断裂。

克-乌断裂是断开石炭系基底的大逆掩断裂,走向近东西向,倾角80°,断距300-600m,延伸长度4500m,发育时期从石炭纪开始直至三叠纪,是研究区南部的边界断裂。

白碱滩北断裂为一弧形逆断层,可分为两段,东段呈北西-南东向,西段近南北向,倾角60°,断距40-70m,延伸长度4700m,是研究区北部边界断层。

研究区内部发育的13-6井断裂和13-1井断裂均为逆断层,倾角为50°,断距在15~40m之间,延伸长度分别为2100m和1600m,延伸长度及断距相对较小。

所以研究区内部总体来说断裂发育情况较差。

在岩心观察过程中发现区内少见裂缝,表明研究区裂缝不发育。

(2)研究区内克-乌断裂为一个继承性发展的大断裂,形成于石炭纪,构造应力在三叠系之前大部分已经释放,故而对三叠系地层影响较弱。

3结论
储层的分布发育受到岩性、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构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主控因素是沉积相和成岩作用。

其中沉积相控制岩性、物性以及非均质性,进而控制储层的发育;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较弱,胶结作用对储层具备建设性和破坏性两方面,溶蚀作用大大提升储层的储集性能。

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影响较弱。

参考文献
[1]黄彦庆,张昌民,汤军,等.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气性[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27(19-2):52-55.
[2]郑占,吴胜和,许长福,等.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冲积扇岩石相及储层质量差异[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31(4):463-4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