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设计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通过猜学号游戏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各自的猜想和交流中加深对前面因数、倍数的理解。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
反思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联系生活
重视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通过猜学号游戏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
学生在各自的猜想和交流中加深对前面因数、倍数的理解,成功的引入新课。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在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先利用学号牌引导学生找出5的倍数,并指导找的方法,然后发现、总结5的倍数的特征。
这样学生有了一个探索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方法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了,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使他们获得了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在整节课中,我始终应用了学生的学号牌,不仅让学生根据学号牌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在练习中也没有离开学生的学号牌,如在认识了奇数和偶数后,安排了这样的巩固练习——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2)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特征。
使枯燥的数字教学变得生动了。
二、尊重教材,因人施教
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已有储备情况及他们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找到每个学生,更好地把每个学生都带向获取知识的目标”。
我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学生大多数是打工子女,父母文化水平低,常年不在家,对孩子缺乏必要的辅导和监督,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接受新知的能力比较差,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学号出发,整节课始终围绕1-49这些数进行,教学伊始,先让学生根据学号牌上的数字,概括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整理数字,
很自然的就能说出: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再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最后认识奇数和
偶数,整个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许多。
这样处理的意图,一方面力图使
学生整体把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力图使学习内容具有较
强的灵活性,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
3、尊重课堂,发扬民主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
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始终处在热烈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平
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研究方式,有力地支撑着这种积极的氛围。
在
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
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
而在这节课的教学
过程中,我成功地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看法,
可以不跟老师的意见一致;(2)我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体学生交流、讨论等,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机
会交流学习的体会。
(3)改变教师的引导语,我采用”“谁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你是怎么认为的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
(4)不随意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倾听、互
相尊重的习惯。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课堂生成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尤其是在引导学生
观察5的倍数的特征时,由于教师提问不得当,导致学生用了很长
时间来讨论,耽误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学生对5的倍数的特征不能
有效地发现,教师又该如何事先设计多路径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作
积极的调整?这节课怎样设计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让学生学
得更好?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