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与人生)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与人生)
结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二)理论讲解,小组讨论
1、联系的含义
【投影+问题】珠峰照片。这是哪儿?你不一定知道。
【叙述】但是如果我告诉你:它地处青藏高原、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呢?
人只有在联系中才能认识事物。为什么?因为事物只有在联系中才能产生和存在。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成绩计入本课各小组总成绩。)
教师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投影】防护核辐射和食盐有什么关系?
【思考】以前有没有这事?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说明游戏内容和抢答方式
学生:迅速观察分析、准备抢答
分析: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大剂量的核辐射致人患病、死亡。但福岛距离我们近二千公里,由于气候与大海相隔等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是小的。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即使有核辐射的影响,食盐的正常供应是可以保证的。同时,吃碘盐无法防治核辐射。所以,没有必要抢购食盐。
课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课程: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
2011年4月7日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1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把握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二)理论讲解,小组讨论;
(三)自主探究,启发联想;
(四)课堂小结,引导激励。
组织教学
教学步骤
及
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抢购食盐的新闻报道,让大家了解新闻时事。
2.由于日本发生了核辐射泄漏事件,有人据此认为这以后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海盐可能就会因为核辐射而受到核污染,所以大家得赶紧囤盐……
过渡: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联系,那么联系是不是你看到的,认为有的它便存在的呢?
2、联系的特征:
(1)联系是客观的
【投影】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问题】什么是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
【投影】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碘是可以防治核辐射,但为了防治核辐射,并不是多吃加碘食盐就可以的!而因该
【投影】联系的普遍性
①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过渡:好,我们知道了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看不到或感觉不到这种关系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
教学理念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重点难点
1.【投影】日本地震、福岛核辐射,我们究竟要不要援助他们?
2.任务要求:
(l)小组合作完成
(2)分组探讨主题要领与想法
(3)任务完成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总结交流。
(四)课堂小结,引导激励
1.成果展示、交流
将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展示,评选出优秀的作业。
2.评价
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
【投影】防治核辐射的食品,以及防治方法!
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会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想到,黑芝麻也可以防治核辐射。只要具备条件,任何事物之间的都会存在联系的。
(2)联系的普遍性
【投影】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问题】什么是普遍性?能不能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几个字去掉,变成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请说说理由。
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总结出在灾难面前要同仇敌忾,理性分析,切不可自乱阵脚。
PPT讲解
(约15分钟)
讲师演示效果
教师提问
PPT讲解
珠峰形成于地球最近的一次造山运动,距今已有4000万年。2005年我国重新测定珠峰的身高为8844.43米,尽管比30年前测定的8848.13米矮了近4米,但它仍是地球的最高峰。
(3)联系的多样性
教师提问
学生总结
(回答成绩计入各小组总成绩。)
通过案例来确定运用手法
PPT讲解
以生态系统为例
PPT讲解
【投影】判断: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
无风不起浪。(因果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质联系)
(三)自主探究,启发联想
巩固总结
思考
(约2分钟)
教师观察并作指导
PPT讲解
PPT讲解
重点分析讲解
(约8分钟)
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其他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李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联系的特征、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谈话式、讲解式(辅)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课题引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阅并搜集各种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具:搜集若干资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师: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在刚才的报道中,是如何体现出这种关系的呢?
生:略
教师小结:在这个事件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广泛存在的。
【投影】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大家看大屏幕,来思考下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