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小时的故事

一小时的故事

【试题一】阅读《一小时的故事》,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以A代表《墙上的斑点》,B代表《一小时的故事》,根据对两篇小说的
3.这两篇小说都强调时间跨度的“小”,又都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瞬间表达丰富的内容,然而仍然让人感到在“使用”时间的意识上有极大的不同,这是为什么?
4.以这两篇小说为例,简述传统心理描写与“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高中语文新课程同步练习)【试题二】
12.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具体内容(4分)
①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愉
.....在控制着她。

答:可怕的欢愉
②她将为自己而活着。

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

答:强大的意志
13.文中“屋前的空旷的广场上……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所描写的场景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4.请结合情节,谈谈理查兹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15.请结合作者创作意图,谈谈路易斯的形象意义。

(4分)
答:
16.“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请结合文本,具体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

(5分)
答:
(《教学月刊》浙江省2009年新高考总复习模拟试卷六)【试题三】
12.指出第4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手法,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答:
13.“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一句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4.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

(3分)
答:
15.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4分)
答:
16.《一个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

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

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

(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语文卷)【试题一】参考答案:
1.
②在《墙》中是意识活动的内容,具有独立含义;在《一》中是意识活动的内容,为表现人物心情、处境服务。

3.《一》中的内容仍然有时间上明显的逻辑关联,因而是有限而封闭的;《墙》中的内容打破了时间上的逻辑联系,显得丰富、无限和开放。

4.①传统心理描写往往由作者(第三者)叙述,且可以控制这一活动,因而具有间接性;“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描写由作品中人物“我”来表现,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主宰者,因而具有直接性。

②传统心理描写依存于人物的行为,命运,而“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描写具有独立的地位与价值。

【试题二】参考答案:
12.①指路易斯从丈夫死讯中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由和快乐;②指丈夫意志或者男权意志。

13.特点: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作用:①为路易斯情感变化做铺垫;②表明马拉徳虽死,生活人仍将继续;③象征路易斯所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生活。

14.他是个线索人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这出悲剧的“肇事者”,因为没有他悲剧就不会发生,至少暂时不会发生。

他的一“早”一“晚”。

“体贴”与“多事”的对比也使小说获得了更多想像空间和更为深远的意义。

15.路易斯是长期在男权压制下,倍感压抑的新女性形象。

一个偶然事件改变了一切,唤醒了她的女性意识,使她认识到男人在有意无意地压制着女性她不愿意接受社会成见对她的角色定位。

16.①“心脏病”或许只是一种隐喻。

长期受压抑是路易斯的一块“心病”;②医生的诊断表明社会对路易斯的认识和路易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③但环境使人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又看不到出路时,死亡也是一种解脱,也不失为追求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

【试题三】参考答案:
12.手法:①衬托(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

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

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

13.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14.布兰特雷·马拉徳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15.这里的门和窗,具有象征意义。

“门”折射出了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应了女主人翁渴望和平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

“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者故事情节发展。

16.可以指责也可以赞扬,两种观念均可。

指责的可以从道德层面考虑,赞扬的可以从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女性追求和平和自由的主题角度考虑。

相关主题